在北极地区,任何有关海洋主权的讨论总是会从北极点开始谈起。这是唯一的逻辑:丹麦和俄罗斯提出的扩大他们所属的极地大陆架的要求都包含了北极点,加拿大提出的第三次要求预计也将包括北极点。

       提出这一说法的另一个正当的理由是,在2007年,俄罗斯的一支探险队在大洋底插上了他们国家的国旗。但是这种做法导致了另一步程序,之后,在解决主权要求时,北极五个沿海国(加拿大、丹麦、挪威、俄罗斯、美国)都同意遵守法律法规,其中包括《联合国海洋公约法》(Unclos)。

      2008年5月,这五个国家的内阁代表齐聚格陵兰的伊卢利萨特,讨论如何解决气候变化、海洋安全等问题,如何处理大陆架的主权要求,讨论结束后各国达成了一致协议。

      如果插旗事件是这次会议的前兆,那么这次会议的结果——《伊卢利萨特声明》(Ilulissat Declaration)可能是开始讨论《联合国海洋公约法》更加实际的地方,尤其是根据昨天海牙国际常设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做出的驳斥中国在南海主权声明的决定,这个声明排除了争夺主权中存在的潜在冲突。

       在这项裁定结果出来之前,中国就声明不会接受,即使该裁定是基于《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做出的。在做出决议的几个周前,包括法国国防部长Jean-Yves Le Drian在内的很多人都表示出了担忧,即如果《联合国海洋公约法》在南海一案中没有发挥作用,那就会导致其完全瓦解。北极也会成为让人担忧的地区。

       时间会证明这个预言是否真实。但是将这两个情况相比较确实比较困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赢得主权显示国威以及从潜在自然资源储备中获得更加实际的利益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重叠部分。

       比如,中国人工建造岛屿的行为可能是污染管理局(PCA)反对中国的主要原因。同样的,在北极,航海和捕鱼权利也都处在危险之中:国家的主权领土是专属经济区200海里以内的区域,这就意味着各国只能控制海底区域,而不能控制水面(或冰面)的区域。

       这两个案例其他不同的地方体现在,北极国家在北方已经开始合作。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加拿大和丹麦共同策划了一个勘测任务,为两国潜在的主权竞争收集数据。如果联合国认定其要求有效,那么良好的关系会让国家之间更容易坐下来协商以解决问题。

       最后,北极五国主要担心的是安全问题。《伊卢利萨特声明》强调各国应该共同合作来阻止意外发生,或者一旦发生以后,各国应该共同应对。类似这样的措施早就开始实施。海岸警卫队和北极八国之间的协议将会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关系。这个再加上声明中的“互信透明”承诺,也会缓解冲突。

       看起来这些国家对于这件事付出的努力远远不只是嘴上行动。当俄罗斯2月份上交了它的修改版声明后,其自然资源部长Sergei Donskoi明确提出俄罗斯政府已提早知会过其他四国。他称,没有人反对这个声明。

       这是一个好兆头,但是怀疑者们指出,俄罗斯的合作态度相对较新。他们问道,如果联合国同样拒绝了这个要求,或者协商失败,无法得出满意的结果,那将会发生什么?

       另一个担心就是俄罗斯正在做什么,而不是它能做什么。在侵占克里米亚以后,尽管俄方保证这样的活动是出于自卫,且俄方一直致力于合作,但是俄罗斯军队在北方的行动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

       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时间。可能这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比如,俄罗斯和挪威之间关于巴伦支海主权竞争的协商就花了长达四十年的时间。关于北极的主权竞争,联合国要用3-15年的时间来审视。在那之后,将开始面对面的协商。有些人认为整个过程可能需要50年的时间。到那时,即使最热门的头条也会被淡忘了。

作者简介:Kevin McGwin,Arctic journal专职记者,长期报道和关注北极政治类新闻。


编译:张雅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