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996年9月19日,随着《渥太华宣言》的签订,北极理事会得以成立,当时对于它的存活人们毫无定论。如今,20年过去了,时间给出了答案。北极理事会在建立之初是北极国家间为了合作、协作和交流而建立的以共识为基础的论坛,而且值得关注的是,北极原住民社区也参与融合其中。其也因后冷战时期的乐观主义而夺人眼球。然而,理事会的建会准则模糊了标明理事会日常运作的复杂冗长的协议。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的“文论北极”项目(Arctic in Context initiative)在北极理事会成立20周年之际将推出一系列由专家撰写的评论性文章。


       今年,北极理事会将要庆祝其20周年纪念日。1996年9月19日签订的《渥太华宣言》简明扼要,风格和内容都非常清楚:理事会将以论坛形式运行,将八个北极国家和六个永久参与方聚集在一起,特别关注“原住民和其社区完全地融入进来”的需求。理事会的职责中不包括军事和安全事务。与其说理事会是一个基于条约而建立的组织,更不如说其是一个非政府间的论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球对北极地区兴趣大增,这使得理事会的关注点大为改变。1996年北极国家协商并签订了《渥太华宣言》,那一年,占据世界头条的新闻有:塔利班正在阿富汗建立政权;法国在南太平洋终止了核试验;当然还有气候变化问题逐步成为了媒体和政府的关注点。20年很快就过去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未来地理形态在北极有了具体化的表现——海冰融化、基础设施崩坏、社区瓦解以及生态系统的变化。

       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给理事会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成功,如轮值主席国和常设秘书处机制的运行,权威报告的出具,特别任务组以及工作组的介入工作,具有法律效力的有关搜救行动以及石油应对管理的协议,以及一个即将生效的科学合作协议。其下还有一个独立的实体组织——北极经济理事会,该组织由加拿大任轮值主席国期间(2013-2015)发起,美国任职期间推进(2015-2017)。除此之外,北极理事会在其他领域也卓有成效,如接纳观察成员国,包括2013年纳入的东亚以及南亚部分国家。它还对其工作运行相关的法规和程序做出严格的要求。根据修正的法则和程序,如果观察成员国没能陈述清楚他们对北极理事会工作的价值,那么他们就可能需要接受审查,也可能被排出在外。

       倘若有意寻找,你会发现在这段期间有很多实况报道对北极理事会的职能做出了批判。争议点很多:理事会是否需要一个更强的法律基础(从软法论坛到不仅仅以条约为基础);对永久参与方提供资金和支持的担忧;两年轮值主席制度和议题设定;北极经济理事会的角色,其是否应当从北极理事会会的环境和科学议题中分离出来;观察成员国的角色,它们的数量是否太多(超过30个);以及近期的若干问题,如欧盟是否可以作为一个观察成员国,乌克兰危机后与俄罗斯紧张的关系。

       北极理事会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来纪念此次的20周年庆呢?最有趣的作品可能是在其官方网站上一个大约五分钟的视频。视频的背景音乐很轻快,画面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衣着商务服装的显要人物(主要是白种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八个北极国家的城市建筑,此外还少量掺杂着跳着传统腰鼓舞的原住民,以及堆满鲸鱼和驯鹿骨头的冰地。视频里根本没有观察成员国或地区的影子。观看者肯定难以意识到这个国际性论坛会与欧洲和亚洲国家或者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会有着广泛的全球交往。视频的重点似乎是会议和招待会,而非理事会在该区域的实际工作,如科学和环境方面的工作。

       更为有趣的是去了解这一影片的制作过程。谁选择了这些图片?是否每一个北极国家和永久参与方都有义务选择一张与部长级别会议紧密相关的照片呢?秘书处摆放这些图片顺序的原则是否遵循的是最简单的时间次序?仔细看看这部视频,脑中浮现了另一个可能的排序原则——那便是强调北极理事会是如何通过一系列习俗、文化表现和活动再现自身,让观影者有机会琢磨这一过程是否使得论坛更与众不同和有趣。

       另一个让理事会突出的方面是原住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所有永久参与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五分钟的视频里展现的照片中似乎把他们当作余波¬——原住民提供娱乐以及通过传统衣着和舞蹈展现了不同的视觉审美。视频中也有一些永久参与方代表与北极国家官员的合照,但这似乎很大部分原因是偶然。可能不出所料,有许多其他图片未被采用,更不要说展示在视频中了。在北极小镇中组织和参加会议的花费并不被重视,因而又有多少个永久参与方由于资金和签证的问题不能参与北极理事会的会议呢?

       更主要的是,随着北极历史会在虚拟网络中不断增加其自身的存在感,它需要在照片归档上做更多的努力,同时需要的还有更多的视频以及推特归档,这样我们才有机会回顾这个论坛是如何表现自身并做到独具一格的。

       我们可能会问,25周年庆时候的视频会有所不同吗?它是否会承认观察成员国的存在和付出呢?原住民是否会被首先展示呢?最重要的是他们是否能以非政府间组织的积极参与方的身份而被展示呢?是否会有更多的会议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战略中的一部分而得到实质上的召开?或者是因为认识到北极小镇肩负的经济负担而召开?这个为了纪念北极理事会成立20周年的短短5分钟的视频更想间接表达的是:北极理事会不是北极集会——一个由冰岛前总理提倡的松散的每年一聚的集会。北极集会类似于秋日的大型聚会,也就是任何对北极有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同时视频还想传达的一点是:理事会氛围舒适,就如《干杯酒吧》(Cheers)里的虚构的酒吧那样,大家都互相认识。

作者简介:Klaus Dodds,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缘政治学教授。


编译:伍芳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