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卷入国际政治,北极地区必须开始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政治制度。
当我们仔细研究北极时,会发现想要弄清楚其内在动力和结构并非易事。虽然有迹象表明北极国家正在贯彻落实区域合作,但就现在而言,北极远非我们所说的“一体化地区”。尽管如此,北极仍然有机会发展持久稳定的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能够有助于推进区域内融合的进程,消除北极利益攸关国家之间的不信任。北极以南一些的波罗的海地区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政治制度的建设促进了该地区的密切合作与发展。由于波罗的海在地理位置上是位于东欧和西欧之间,也牵涉了多方利益,因而,其可被视作为北极地区的“胞弟”。然而,由于该地区在促进区域合作上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加之地区的共同意志,波罗的海地区已成为首个通过机制建立来保护区域海洋的地区。如此一来,将其作为其他地区的蓝图便值得考虑。
然而,到目前为止,波罗的海地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它是否可以成为北极的模仿对象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重新思考政治体制的架构,以期理解北极地区对其的需求。
政治制度的核心在于其成员间的信息提供。如果体制内所有的成员拥有同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可以悉知其他成员所正在做的事情,那么体制内不符合非常规规范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毕竟制裁通常不是非常见效,惩罚和群体压力也会降低进行非公开行动或协议的诱惑。
现在,这点在“软实力”层面上已经有所见效,这要归功于北极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ctic)和北极圈论坛(Arctic Circle Assembly)在冰岛的二轨外交(track-II diplomacy)。如此,误解或冲突可以通过体制内所有利益攸关者间可靠的信息流得到避免,同时它们的处理或解决也须以反复的协商系统为载体进行机制化。
关于北极所要说明的是在政治制度建立的早期阶段,我们仍然能够选择开放、透明的公共外交政策。但如果要避免未来的冲突,北极地区的所有成员需要意识到诚信对话的紧迫性,如在协商条约、协议之时,亦或是进行非正式磋商之时。
人们常会争辩道,对比区域合作所带来的利益,其付出的代价太过昂贵。我们可以看看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会发现高成本经常被当作拒绝进一步合作的理由。然而,政治体制可以帮助降低未来协议签订和机制建立的交易成本。通过北极理事会和其轮值主席国的机制,北极已经具备了这样一种合适的渠道,使其可以基于北极治理体制实施“阶段性政策”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合作。
事实上,北极理事会必须成为北极治理体制的内部区域中心。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抵达了此次讨论的核心:政权体制可以巩固合作。在政治体制得到基本建立,并确立了共同原则、基本规范、具体规则和共同商定的程序之后,它可以几乎依靠一己之力开启一个能使得合作更加近距离的进程,因为利益攸关者被激励着去尝试降低他们的成本,提升他们的安全等级。
在政治制度下,互动和持续共同工作将会得到反复重申,从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区域的合作水平也能提到提高,进而更多的北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外部对该地区的压力则会减少。此外,政治体制的另外一个优势便是提高纳入大量的低层次利益群体的可能性,如原住民群体或者是次区域机构如巴伦支理事会,这对北极的利益而言至关重要。
关于政治制度能够促进国际合作这一理念,美国学者Robert Keohane尤为支持。虽然他的想法依旧受到许多争议,并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但是这一现象是好的。因为以北极的未来为背景,重新思考这些方法将为北极的发展打开新的机会通道。就如在前文所述,波罗的海区域的合作表明政治体制的建立在国际政治间可以奏效,也值得考虑将其作为区域合作建立的手段。
作者简介:Vincent Gregor Schulze系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研究生。
编译:伍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