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刘诗瑶)26日上午,中国第七次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78天的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抵达上海。

  本次考察队于7月11日出发,经由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区域、楚科奇海台区域、北冰洋高纬海域和门捷列夫海岭海域,圆满完成任务后返回上海,累计总航程13000多海里,最北航行到北纬82°52'59"。此次考察共完成了84个海洋综合站位作业,考察内容涉及物理海洋、海洋气象、海洋地质、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系统掌握了北冰洋海洋水文与气象、海洋化学、海洋生物与生态等要素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北极地区环境气候等综合评价提供了基础资料。

  此次科考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取得了多项进展。首次在北冰洋门捷列夫海岭进行考察,完成1条综合考察断面,实施了我国首次在东西伯利亚海、楚科奇海西侧和门捷列夫海岭等海域的海洋观测。首次使用空气枪震源激发人工地震波在北冰洋进行地球物理考察,极大地增强了多道地震系统的地层探测深度。加强了定点锚碇长期观测,成功完成了5套锚碇长期观测潜、浮标的收放工作。其中,白令海锚碇潜标锚系长度3800米,是我国首次在白令海成功布放深水锚碇潜标。利用直升机围绕长期冰站在加拿大海盆布放了由13个浮标组成的浮标阵列,为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构建最为规则的浮标阵列,其中包括利用雪龙船首次在北极成功布放我国自主研发的冰基上层海洋剖面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