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已经形成了一个明确的但尚未成文的北极战略。

       中国最近在冰岛建设了一个观测站,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北极雄心的兴趣。事实上,中国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其正式的北极政策,这与北极地区其他主要参与者如美国和欧盟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人们对中国的北极计划有诸多猜测。

       鉴于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兴趣日益浓厚,它应该阐明其北极目标。为了减轻北极国家的担忧,中国高级外交官已经开始公开阐明中国在该地区扮演的角色。

       2015年,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冰岛雷克雅未克举行的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北极活动与政策主张”的主旨演讲。2016年,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高风在第四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对北极合作的看法。此外,中国外交部条法司司长徐宏于2016年8月29日至9月2日出席了由俄联邦举办的北极理事会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国际学术代表第六次会议,并阐述了中国对北极经济发展的看法。虽然没有发表正式的文件,但是这些演讲表明了中国逐渐成型的北极政策。

       中国的北极政策是什么样的?它对北极意味着什么?

       中国现在明确地将自己定位为“近北极国家”、北极一个主要的利益攸关方。中国认为,北极环境和资源的不断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航运、贸易及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中国也有政治意愿参与规划北极治理。

       中国的北极政策有三大支柱,即尊重、合作和“双赢”的解决方案。

       首先,中国尊重国际法所规定的北极国家和原住民的权利。这意味着中国承认北极国家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享有主权、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作为交换,中国谋求国际社会认可其根据国际法在北极地区享有的合法权益。例如,中国在北冰洋公海部分享有航行自由、飞越自由、科学研究自由和捕鱼自由等。中国已经表示无意挑战北极现有的管理制度。相反,中国更愿意参与到北极治理之中,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以观察员国的身份加入北极理事会便是证明。

       第二,中国希望参与北极的开发合作,并分享这种伙伴关系的成果。 中国一再重申,北极问题是全面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 因此,中国认为北极合作应该从科学领域扩展到北极所有的问题领域,如环境、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和人力资源交流等。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认为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建立一个更好的制度体系,以促进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现在拥有资金、技术和市场,对北极国家充满吸引力。中国也是北方海航线的潜在用户,这条航线西起俄罗斯的喀拉海峡(位于新地岛以南),东到白令海峡,由多条航线组成。2014年,中国举办了第五届世界驯鹿养殖者大会。这充分说明中国正在努力缩小北极传统产业和中国巨大的市场之间的差距。但是,为在中国和北极国家之间实现双赢的商业合作,就必须加强政治信任和相互尊重。

       虽然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尽管是不成文的)北极政策,但仍需要提高能力,而不仅仅是在北极事务中发挥象征性的作用。迄今为止,中国只在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上建有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相比之下,中国在南极有四个科考站,第五个正在建设中。在与北极相关的决策过程中,如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极地代码)和当前关于北冰洋中心公海部分渔业监管措施的谈判,中国通常表现安静和配合的态度。中国在谈判中很少提出反对的立场。同样,中国很可能是北极地区的合作伙伴。中国北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在资源丰富的北极地区的治理变化中不被落在后面。

作者简介:刘能冶博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Go8)法学院高级讲师(2017 - ), 历任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英国邓迪大学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德国基尔大学“未来海洋”精英集群博士后,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研究员。


编译:李晓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