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来临的北极航道时代,立足于远东地区的源头,寻求韩国的未来
西伯利亚是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楚科奇半岛,北临北冰洋白令海,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以萨哈共和国为中心,萨哈的国土面积虽然是韩国的15倍,但是却只有100万人口,因为大部分的地区都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冻土苔原和针叶林。冬季从7月开始,寒冬最低温度可达到零下50℃左右,属于极寒地带,但是夏季的温度可达到30℃,日照比黑海沿岸更为强烈,所以农作物的种植及产出是有限的。虽然看起来是如此贫瘠的地区,但是其钻石的产量却占据着全球总产量的50%,除此之外,铁、煤、天然气、铀、钍等稀有金属的储量在世界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对于西伯利亚和北极圈的研究更具有面向未来的重大意义。近来,围绕“是否真的能通过北冰洋把物流运输到欧洲”的简单讨论却上升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议题,中国为此正努力推进“一带一路”的政策,日本也不甘落后地新设了特殊的政府机构。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韩国是去向所有大陆的出发点,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着先天的优势,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借助于北极圈所带来的物流革命将会对韩国未来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极航道开辟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世纪末,当时荷兰帆海探险家威廉·巴伦支最先尝试开辟北极航道,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在此之后,数以百计的西方探险家为了探寻这条航线,葬身冰海,巴伦支的失败也是在其航行300年后,也就是1878年才由瑞典的阿道夫·埃里克·诺威第肖德所发现。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才勉强分段走通,证实西北航道确实存在,所以,北极航道并不是一条人类从未踏足的航道。并且韩国也曾借助大宇造船所制造的破冰船于2015年穿行北极航道。从韩国釜山港出发,经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和北冰洋抵达欧洲的北极航道,比起原先的苏伊士运河-荷兰鹿特丹航线,航行时间可减少十日左右,这将为亚欧间的物流运输带来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对于北极航道的开辟还是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课题。
如果贯通连接萨哈共和国的勒拿河的话,可能将会是更为安全便利的一条路线。西伯利亚大陆桥的东西向路段转而向北,经涅留恩格里、阿尔丹最终到达到下别斯佳赫。再从西伯利亚最北端的铁路站点下别斯佳赫,再经过勒拿河的话,就是雅库茨克(俄罗斯萨哈共和国的首都,建于1632年,距北冰洋极近,是萨哈共和国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中心)。从此处一直通向北冰洋的水域宽度平均达10km,水深且流速湍急,比起迂回的白令海峡,更具有经济效益。如果能够成功开发勒拿河,其流域内所具有的森林资源和水下资源也是非常可观的,这不仅对俄罗斯联邦来说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对韩国而言更是如此。
韩国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研究所为开辟北极航道所进行的勘探勒拿河的项目,响应了国家的时代性号召,并得到了韩国研究财团的支持,作为HK(韩国人文)研究院的重点项目,期待为韩国再次发展腾飞做出一份贡献。但是由于韩国目前并未有人涉足过此类项目研究,所以勘探过程也是艰难重重。进行项目合作的东北联邦大学对于勒拿河的学术勘探经验也几乎为零,勘探到北极季克西小镇的最初计划也不得不经过多次修改,根据修正的路线首先开车沿联邦公路出发,经过阿尔丹,到达煤炭企业中心涅留恩格里之后,再向北方向继续前行,过了山加尔邑,最终可达到位于北极圈内的所要访问的地点——埃文克部落的日甘斯克。
在即将来临的北极航道时代,通过勒拿河来寻找出最佳航道的大致路线是目前的重大课题项目,虽然可以通过迂回的白令海来驶向北极圈,但又为何不能以萨哈共和国为基地、利用勒拿河来作为航道呢?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经过涅留恩格里、阿尔丹、下别斯佳赫,最终到达雅库茨克的铁路运输,再从雅库茨克到北极的季克西小镇改为水路运输,在和北极圈内的航道连接起来的话,相比较从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道会不会具有更大的经济效益呢?
在进行勘探勒拿河项目的同时,对当地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考察也是课题中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为了充分了解区域社会的人文社会和历史文化而必须进行的课题调研。在萨哈共和国内除了雅库特人以外,还生活着传统的满-通古斯语族的埃文克人、古代亚非语系的分支楚科奇人和尤卡吉尔人。尤其是在这些文化和语言消亡之前,这些少数民族的相关资料的积累,对今后该地区的深层次研究和理解是非常具有帮助的。这些对于韩国以后研究和开发西伯利亚地区将占据主导地位。
此次系列勘探项目会根据探访地区的行程来进行连载报道。在第一篇综述之后,紧接着是介绍了被称之为“东北西伯利亚之星”的萨哈共和国的首都城市雅库茨克。这座城市存在的366年间,对俄罗斯人和雅库茨克人如何合作相处、共谋发展等相关问题做具体研究,不仅如此,还会通过对雅库茨克的民俗博物馆及其陈列物的考察来展示当地整体的历史、文化、生活风貌。接下来第三篇是对位于雅库茨克南部530km的城市——阿尔丹的介绍,阿尔丹最初以“黄金之城”而被人们熟知,曾在大韩帝国时期有一部分韩国人来此处寻找黄金并定居,将会对此地区埃文克部落的日甘斯克做详尽介绍。沿此方向再往南300km就是煤炭城市涅留恩格里了,此城市在俄罗斯的“东方政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不仅是南雅库蒂亚的产业中心,而且是西伯利亚大陆桥(TSR)和勒拿河水路连接的交通要冲。为了韩国政府推进的“新北方政策”的实施,也为了成功进军远东·西伯利亚,必须积极发挥此地作为前进基地的作用。
勒拿河是萨哈共和国的母亲河。发源于贝加尔湖西岸的大山之中,流往位于北冰洋拉普捷夫(Laptev)海滨的三角洲河口,全长4300km,为世界5大长河之一,勒拿河的石柱(Lena pillar)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勒拿河作为萨哈共和国的主要运输和经济活动基地,国家发展也是围绕勒拿河而展开的。不仅如此,在北纬66度勒拿河附近的40多个大大小小的无人岛屿,组成了一副闻名世界的美丽景观,吸引着不少游客慕名前往,这会在第五次报道中带大家领略其风采。
由于从雅库茨克往北的道路并不发达,所以必须使用航空运输或是勒拿河的水路运输。东北联邦大学的教授分乘两艘汽艇沿着勒拿河所做的勘探研究成果将会与韩国相关的研究人员共享。所以第六次报道的内容将会包括勒拿河水上运输要冲山加尔村落、当地的民俗演出、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消失的村落文明、向神祈祷的篝火表演、在无人岛的鲁滨逊漂流记般的经历,以及越过北纬66度的勒拿河日出与日暮交相辉映的壮丽场面等。
第七次报道的主题是位于北极圈内的埃文克部落的日甘斯克和克斯塔特姆。其中包括越过北纬66度的北极圈标石、埃文克博物馆、看起来条件及其恶劣的机场环境、主要用于供给当地居民身体的营养元素维他命的野生草莓田野,以及对国民幸福指数的调研等相关内容。
报道的最后一篇将会对少数民族、萨哈人的现在与未来、韩国和萨哈人未来交流合作的展望进行叙述。北极圈内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埃文克族和埃文族作为满-通古斯语族,和大韩民族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需要我们来找寻。埃文克人称自己为“渤海流民”,对于此类研究虽然目前还停留在假说阶段,但是通过韩语和满-通古斯语的共同之处的研究或许能够揭开最终谜底,不仅如此,说不定还会找到研究渤海的相关佐证来补全目前对于渤海研究的不完整性。
接着,便是对近来20年期间萨哈共和国人民的生活的变化展开叙述,如果和俄罗斯相比较的话,相似于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后的国家面貌发展情况,现在的萨哈共和国首都与地方的关系也沿袭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模式。在报道的最后,对韩国和萨哈共和国的未来的发展关系作了美好的展望。其实,韩国和萨哈共和国早在1990年就开始民间交流了,并在1994年建立了萨哈·韩国的合作学校“英才学校”,在2014年隆重举行了20年校庆活动。2011年开始太平洋·亚洲协会所举办的大学生公益也一直在开展,不仅如此,韩国·萨哈友好协会每5年举办一次的大学生论坛也在如期举行。仁川到雅库茨克的航班是一周一次,并且近期韩亚航空在积极推进两地的人员交流。
感觉不会再有比俄罗斯和萨哈共和国更具有亲和力的国家了,在此基础上,韩国和西伯利亚的未来会是怎样的一副景象呢,让我们共同来期待吧!
作者简介:
姜德洙,韩国外国语大学 俄罗斯研究所所长,教授
编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