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b.png

近日,中国发表了针对北极政策的白皮书,首次公开阐明了将在北极行使主导权的野心。

事实上,要论对北极虎视眈眈的国家,首先被列入考虑范围之内的不会是中国,但是中国最近发表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却昭显了其野心,126日发表的白皮书是中国第一个公开发表的关于北极政策的正式声明。

中国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一直把北极地区作为能够获得高收益回报的投资对象,在极力讨好一些北欧国家政府和其他北极管理机构之后,终于在2013年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事实上,目前中国正在建的破冰船的数量比美国还要多。

并且,中国一直以近北极国家自居,不仅仅是其自我粉饰的策略,更关键的是希望在北极问题上获得更多的话语权,试图在和北极相关的对话协商中争得一席之地。中国此次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最引人瞩目的用语正是冰上丝绸之路(Polar Silk Road)”,从更深的层次讲,是希望把自身对于北极地区的野心和更广范围的一带一路构想(BRI)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除了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开发以外,一带一路构想的广阔性不仅只局限于东亚地区,并且还远远超出了其范围延伸到了欧洲,甚至跨越太平洋覆盖了南美部分地区和整个东南亚。欧洲地区的美国友邦甚至不顾美国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执意加入了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简称亚投行,AIIB),亚投行实质上是作为一带一路构想强有力的后援保障而存在。可以看出,中国的构想具有全球性的规模。

反过来说,一带一路构想也会给北极当地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益处,会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地区带来资金和物流的支援和改善,也会使合作关系慢慢成长为良性循环。

中国的北极政策和冰上丝绸之路面临着不少的困境,其他国家对于中国投资,大都会随时保持警戒。中国在南海领域主张自己的领土权,那么在相同的关于北极地区的问题上,中国有可能会采取相似的地缘政治学的绝对策略。慢慢的积蓄自己的大国影响力,虽然不能说可以绝对掌控基础设施建设和所有的经济机遇,但是影响力确实在逐渐渗透各个地区和领域,白皮书就恰恰彰显了这一点。

冰上丝绸之路深刻反映了一带一路构想的精髓,能为落后的北极地区带来发展的机会,当地可以利用中国的投资来改善经济发展、建设大规模的基础设施。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起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变化,如果拒绝投资,可能会使环境带来的影响更加恶化,北极地区只有大力引进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才能未雨绸缪。所以相比较起首都和保护设施等必要的基础元素来说,政治牺牲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俄罗斯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LNG)项目是目前中国进行北极投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例,这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北极LNG(液化天然气)项目。随着北冰洋的冰川继续融化,在北极航道的开辟中占据主要航道的亚马尔就成了各国竞相投资的对象,中国的相关机构投资了亚马尔LNG工厂40%的资金,在该项目中,中国企业承揽了全部模块建设的85%7艘运输船的建造,15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中14艘船的运营。并且,除了中石油参与了这个项目之外,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参与了这个项目,将来液化天然气的运输,特别是向中国出口的液化天然气的运输,都要由中国的航运公司来承担。中国的企业承担了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北极地区的开发。

但是,这也昭显出中国极力想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策略,中国在极地地区利用经济开发的借口向世界显示着其扩大影响力的手腕。同时,北极政策白皮书也有其他方面的作用,其对于强化科学研究、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合理有序参与北极事务管理和合理利用北极的天然资源水产资源观光资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和冰上丝绸之路对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资也是以中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为代价的,这算是两分法的政治策略,此种合作机制也是促进中国发展的为之不多复杂手段。如果美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的管理和北极开发,那么对于牵制中国目前这种地缘政治学的野心也是会具有帮助的。

编译:刘凡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