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无垠的苔原,不期而至的冰雨,热情好客的原住民以及性情温和的驯鹿……虽然时间已过近半月,但这些画面和场景,依然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8月27日至9月2日,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李晓伟、宋晗和该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邹琪3人,作为首批中国学生,参加了由俄罗斯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和俄罗斯北极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俄罗斯国际夏令营”,从位于北纬36度的黄海之滨的青岛,奔赴北纬65度的俄罗斯北极小城纳德姆,就北极原住民的历史传统、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以及北极国际合作等主题作实地调研。
本次国际夏令营的主要承办单位是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纳德姆市北极科学研究中心(SRCA)。该中心所位于的纳德姆市是一座靠近北极圈,坐落于纳德姆河岸旁的美丽小城。该城市为亚极地气候,年最低温可达零下50多摄氏度,最高温可达30多摄氏度,三人前往的时间恰为该地区的黄金夏季。纳德姆市由于石油天然气开发而得以兴起,历经46年的发展历程,该城市已经成为人口超过4万人的具有较高人均GDP的工业小城。据了解,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该市主要企业,全市一半人口为该公司员工。城市中随处可见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筑。
纳德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大楼
城市中石油天然气工人的雕像
全体营员
在主办方的组织安排下,营员们8月27日至29日对北极原住民居住地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8月27日早,三位同学同夏令营营员们乘坐快艇沿纳德姆河一路北上,经四个小时到达北极原住民永久居留点诺里(Nori)。诺里居留点是北极原住民的一个永久居住地,该居留点色彩斑斓,到处是原住民种植的绿色植物和鲜花。在该居留点,三人对原住民生活进行了走访并与原住民进行了深入访谈,了解了居留点原住民的生活现状、文化习俗和该居留点发展历史。傍晚,三人随夏令营营员们前往一位原住民渔民的夏季营帐休息,并品尝了原住民煎鱼、驯鹿肉、手工面包等传统饮食。
对诺里的原住民奶奶进行访谈
夕阳下的诺里定居点
8月28日,三人跟随夏令营前往北极苔原深处探访原住民驯鹿放牧人。继续乘坐快艇北上,下船后穿越茂密的苔原森林,绕过绿色的沼泽,三人抵达驯鹿放牧人夏季的家。驯鹿放牧人沿袭着传统的游牧生活,他在四条河的流域里放牧,每天傍晚驯鹿便会返回放牧人为它们搭建的棚子里。在广阔的苔原上,放牧人远离网络、手机等现代科技,放养着400头驯鹿,驯鹿作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支撑着放牧人全家的生活。傍晚,三人和其他营员们告别放牧人,返回渔民的夏季营帐并对两天的调研活动展开交流讨论。讨论中,李晓伟从政策方面讲述了帮助提高原住民生活水平的办法,宋晗谈到原住民教育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方案,邹琪则提出促进原住民传统经济发展的方案。三人的提案得到了夏令营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展现了我校极地研究团队学生的风采。8月29日,三人同营员们结束调研,返回纳德姆市。
放牧人的女儿站在驯鹿的棚子前
三人结束调研顺利归来
余下的几天,三人聆听了纳德姆市北极科学研究中心专家们的精彩讲座,第一次知道了北极监测计划、极地综合症、北极原住民适应机制等名词,对北极原住民的社会问题和健康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除了学习新知识,三人也积极向北极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介绍自己的学校和研究团队。在交流议程中,有一项是介绍参加者本单位的极地研究情况。三人在做报告时,向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们详细的介绍了我校的极地研究。最后一晚,为了感谢研究中心专家们几天的悉心照顾,三人为他们做了一顿中式告别晚餐。北极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中式晚餐赞不绝口。餐桌上,大家有说有笑,酒杯碰响间满是留恋与不舍。9月3日三人离开纳德姆并于9月4日返回青岛,三人收获满满的北极之行正式画上句号。
中式晚餐
“这次北极实地调研之旅,我们满载而归。在北极,我们收获了知识,结识了新朋友,拓宽了学术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肯去做,就一定会靠近并实现自己的梦想。”被问及此次北极之行的感受,3名女生如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