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加拿大海洋网(Ocean Network Canada证实已经安装了四个水下监测设备。这些设备由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建造,距离位于胡安德富卡海峡(Strait of Juan de Fuca美国基察普海军基地(Naval Base Kitsap不到200英里,是延伸到北极地区的海洋传感器网的一部分。今年9月,格陵兰岛谋求让中国的投资者和建筑公司助其扩建三座机场,此事促使丹麦王国和美国“战略性地投资”岛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是在今年9月,中国的破冰船“雪龙”号在完成第九次北极研究考察后返回上海,在北极地区收集了潜艇排列信息。

这些只是近期一系列“灰色地带”活动中的几个例子,这些活动是介于传统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竞争活动,中国已然在利用这些活动来接近和影响北极国家及其人民。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北极地区的中国国家联盟参与者所采用的两种主要灰色地带运作方式:可能用于军事或防务领域,也可能用于商业目的(但通常没有经济意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战略投资以及促进军事和商业利益的科学研究。

北极地区虽然仍是一个以国际合作程度很高为特征的和平地区,但也是一处新兴的灰色地带活动前沿。中国的影响力正在蔓延,俄罗斯的实现双重目的的能力正在提升。北极地区急需资金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环境为施加影响力的活动提供了众多目标,并联邦和当地行动者之间的权力分配可能会引来潜在的破坏者。北极地区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库,在前几个世纪中一直是除战争以外的主要的冲突发生地区。美国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参与来监测、评估和反击新兴的蓝色北极地区的中国和俄罗斯的灰色地带活动。最重要的是,美国领导层必须认真调整其政策,保持美国在一个重要的新兴地区的影响力的同时避免将俄罗斯推向中国。

美国尚未制定有效的反击中国的灰色地带策略的措施。中国的灰色地带策略已经成功实施,改变了南海、印度洋和其他地方的当地事实和战略力量对比。我们认为,美国情报界中有些人对中国的灰色地带活动的意识程度不够,美国政府应该吸取中国在南海及其他地区实施的“珍珠链”战略的教训。要在情报界内外扩大此意识,并让决策者了解北极地区,这是实现美国领导层与北极国家积极合作的重要步骤。

    变化中的脆弱的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方面正在经历转变。环境的变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北极地区海洋和陆地的核心属性,包括海冰冰冻范围和时间的减少,物种分类和分布的变化,以及天气和海洋条件的变化。这些环境的变化以及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活动得以增加:虽然北极地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座资源库,从18世纪和19世纪的鲸鱼和毛皮资源到今天的石油和天然气、鱼类、矿物和金属资源,但是海冰的消退意味着现在获取北极资源比以往更容易了。

除了可从北极地区获取的资源外,北冰洋本身也有望成为一条亚欧之间航运的捷径。穿越北极的航行时间要比经由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标准航线的航行时间短约三分之一。能够控制资源和影响重要的未来航线的出现这一前景引起了非北极国家的兴趣。北极地区的各个社区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一系列压力:可持续发展,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保护环境,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来自各方的激增的关注。例如,伊卡卢伊特市(Iqaluit“社区经济发展”计划直接缓和了保护支持着旅游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活动与开发带来税收的采矿项目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适应了显著的气候变化。

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仍然面临着重大障碍。北欧国家和俄罗斯西部的部分地区是唯一拥有可支持大量人口和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的地区。在整个俄罗斯的其他地区、格陵兰岛、加拿大和美国阿拉斯加州,基础设施非常稀少。大多数地区的水文图表基本上也不完善,这增加了海上活动的风险。在高纬度地区,卫星覆盖和其他通信工具往往会受损。在通信设施较差和条件危险的偏远的知之甚少的地区运作所带来的风险会导致产生更为复杂的保险费用。这些挑战以及许多其他挑战显著提高了北极地区的活动成本。与比较南的地区的项目相比,北极地区的投资并非总能带来有竞争力的回报;结果就是,传统资本很少。因此,可以进行直接投资或是从国家控制或所属的来源贷款的国家在北极地区几乎不会面临竞争。

北极地区的高成本运作也导致了政府的存在程度很低。美国联邦在北极海域的主导存在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其最近的北极永久存在是位于阿拉斯加州的荷兰港。美国在阿拉斯加州的军事存在主要由美国空军和(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的)传感器组成。此外,海军可能会时不时地将地下资源部署到该地区。在白令海峡沿岸的村庄和阿拉斯加州的北坡,阿拉斯加州的原住民当局起了带头作用。美国军队集中在FairbanksAnchorage两市的主要人口中心。加拿大北部地区也存在着类似的军队驻防和分布且与原住民当局相结合的模式。北欧国家有着更为密集的各种基础设施和政府存在;自2014年以来,挪威积极将其军事态势进一步向北移动。

    战争之外: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竞争活动

灰色地带冲突一词通常描述的是传统战争与真正和平之间的空间。以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广泛使用的定义作为补充,灰色地带作战的“特点是冲突的性质不明确、涉事各方不明朗或相关政策和法律框架不确定”。国际安全咨询委员的一份报告包括两个与北极相关的类别:“超出正常经济竞争的经济压力”和“计算的含糊性,使用/隐蔽/未确认的行动以及欺骗和拒绝”。

虽然有人“灰色地带”一词持批评态度,这些人认为该词的模糊性和广泛性毫无条理,但是我们认为该词适用于描述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中国在商业和贸易领域以及军事和商业应用的科学研究领域所做的事项增加了其对北极地区的影响力以及其未来的武力投射能力。由于灰色地带冲突的“定义特征”尚不明确,并且对于北极地区正在发生的事情仍然存在很大的困惑,因此标记新兴的灰色地带有着重要的目的:指出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所构成的正在形成中的威胁并确定在不破坏这个脆弱的地区的和平的情况下应对这些威胁的方法。

根据海军分析中心的一项研究,来自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现在占格陵兰岛经济的11.6%,以及冰岛GDP的近6%。中国的参与者曾寻求(并非总能成功)(冰岛、挪威和斯瓦尔巴群岛的)关键港口不动产以及机场、光纤电缆和战略性矿产的交易。此外,中国出资在冰岛北部建造了一座极光天文台。

除了让中国获得战略性基础设施和资源之外,中国在整个北极地区的各种投资在不断增加,提供了可用于获得政治优势的金融杠杆。中国已经表明愿意利用贸易政策作为杠杆来获取政治让步和屈从,尤其是来自较小国家的政治让步和屈从。继2010年诺贝尔奖颁发给了持不同政见的中国人刘晓波之后,中国将其对挪威的三文鱼市场关闭。2016年,在挪威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尊重声明之后,两国最终全面恢复了外交关系。中国对小规模北欧经济体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应成为美国以及俄罗斯的关注点,因为北极大国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限制。中国似乎热衷于塑造北极治理的未来,并且热衷于在北极国家决定航运、渔业和其他重要发展参数的未来之时努力发挥自身影响力。

中国在格陵兰岛的影响力日益增长,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格陵兰岛是丹麦王国的一部分,拥有约56,000居民,其中大多数是因纽特人。虽然丹麦政府保留着防务和外交事务的权力,但是在其他方面,包括自然资源方面,已将权力下放给格陵兰岛政府。虽然格陵兰岛的居民渴望独立,但是在经济上依赖于哥本哈根一年一度的输送,并认为开发岛上丰富的资源(包括铀和稀土)是取得独立的途径。与北极地区的大部分地区一样,格陵兰岛严重缺乏各种基础设施,这使其成为中国投资的成熟目标。

虽然中国在格陵兰岛所做事项主要是经济上的,但是关注的是两用目标,如前海军基地、机场、战略性矿产和卫星地面接收站。2017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在格陵兰岛Nuuk建造卫星地面接收站的项目,但是格陵兰岛政府陷入了黑暗。在未来,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 “债务陷阱”贷款——如“一带一路”倡议——会与急需的基础设施相关联,如港口、机场、道路、通信电缆或塔楼、医院或住房。可以断言,中国在格陵兰岛建造和运作的港口可能会用作中国船舶的加油站。随着Nuuk政府继续寻求从丹麦独立的目标,中国的重要影响力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政治作用了,例如,独立的格陵兰岛如何获得欧盟和北约成员国身份。

中国也在寻求熟悉北极的运作环境。中国的破冰船“雪龙”号在2017年完成了环北极航行。在北极地区,破冰船是存在的货币,中国显然是在整个北极地区 “挥舞旗帜”。中国刚刚下水了第二艘破冰船“雪龙2”号,该船由日益强大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江南造船厂共同建造,其设计由芬兰设计公司Aker Arctic引进。今年6月,中国宣布正在设计一艘核动力破冰船。这一声明不仅表明,一旦通过破冰船熟悉了运作事宜,中国最终将下水核动力航母,而且还表明中国想要能够在北极地区(也许还有南极洲)保持长期存在。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其不断增强的破冰船和无人系统的支持,不仅使中国增加了对该地区运作的熟悉程度,而且还帮助执行潜艇任务,识别资源储藏,监测鱼类种群北移,以及更好的了解北极海冰未来的情况。对北极海冰未来的情况的了解将决定是否可以获取这些资源。

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和科学活动相当不明确。北极地区的许多地方都需要投资,而开发成本高昂意味着自由市场往往无法在那里投入资金。因此,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投资虽然是国家指导的,但是确实是填补了一个重要的需求。同样,中国的极地科学虽然可能为军事和经济目的提供信息,但是也促进了全球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这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关切。不过,总的来说,很难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存在原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视作对于北极国家来说是净利益。世界各地,从瓦努阿图到委内瑞拉再到阿曼,关于中国投资的长期政治和安全影响的争论正在激烈进行着。在北极地区发生的事情只是这一谜题的一部分。了解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既有助于完善我们对其如何以不太传统的方式运用势力的理解,也有助于建立一个应对这些行动以保护美国和相关利益的框架。

    该怎么办呢?

北极地区发生公开冲突的风险很低。然而,“低风险”并不意味着可以被忽视北极地区。相反,美国应该采取一种平衡的战略来应对灰色地带的挑战,同时避免采取可能加剧军事紧张局势的措施。美国不应低估北冰洋地区所构成的挑战,也不应过高估计当前的稳定形势北极的开放挑战了国家合作国际体系。

国家安全政策指令第66号(2009年)和国家北极地区战略(2013年)并没有详细论述北极地区可接近性增大对美国利益所构成的跨国和地缘政治挑战。最近,新的国家安全战略(2017年)和国防战略(2018年)明确指出,美国正面临着大国竞争的新时代。同样清楚的是,这场竞争延伸到了北极地区。鉴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形成新的三方势力,美国需要对北冰洋地区的国家政治军事战略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小组应包括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务院、国土安全部、国防部以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代表,并应能够在必要时与其他部门和机构进行协商,特别是要与智能社区北极工作组的主席兼国家情报总监以及北极执行指导委员会进行协商。

我们并不认为北极地区的灰色地带竞争构成了生存威胁,也不认为北极地区应该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优先事项。然而,重要的是要承认,大国竞争——新的多方参与“大角逐”——正在美国北部的后院进行着,同时,环境、政治和经济挑战正在北极地区积聚。如果缺乏更多实质性的战略参与,特别是缺乏对中国日益渗透北极地区的连贯应对,美国的做法很快就会被定性为“恶意忽视”。

 

    作者简介:

Rebecca Pincus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战略与作战研究部的助理教授。Walter A. Berbrick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北极研究小组的创始人、首任主任,也是北极地区特别代表的前高级顾问。

 

          翻译:鲁明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