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在罗瓦涅米讨论北极情况的外交官们因美国的姿态而措手不及。在致北极理事会的演讲中,美国国务卿迈克·蓬佩奥严肃地提出警告,反对中国不断增加在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及相关项目存在的潜在军事化趋势。北极理事会是北极事务的主要政府间论坛,其任务不涉及安全问题。因此,蓬佩奥的言论不同寻常地提出了重要问题:中国对极地的渴望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北极圈的区域稳定构成威胁?

中国对北极的投资

中国的一些投资受到了地区参与者的欢迎,其中包括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据位于冰岛北部的新研究机构副主席Halldor Johannsson称,考察站的成本完全由中国政府承担。该考察站最初建立的目的是监测北极光,如今双方已承诺扩大其活动范围。尽管2011年早些时候,冰岛对中国一位亿万富翁的投资持怀疑态度,但冰岛在与中国合作方面仍然保持中立态度,201810月还合作建成了一座天文台。在格陵兰,冰川融化为自然资源的勘探提供了新的机会。中国公司参与了六个不同的资源勘探项目,包括与澳大利亚公司合作开采铀和稀土矿,这可能会满足中国对稀土矿日益增加的需求。尽管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在自然资源开采方面的国际合作可能会减少格陵兰目前对丹麦救助的依赖。

然而,在其他方面,中国的投资引起了各方的警惕。格陵兰岛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航空是货物运输和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2017年,两家中国建筑公司申请政府招标建设三个机场,这种改善岛内基础设施网络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接管丹麦议会职责的担忧。为了防止格陵兰陷入潜在的“债务陷阱”,丹麦政府提出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

在瑞典,基律纳新开了一家研究机构,瑞典国防部下属的国防研究机构认为其检测能力会被中国军队滥用,因此开始对其进行审查。中国第一个全资卫星地面站于20191月开放,旨在改善全球卫星数据接收情况。然而,在中国的空间工作中,民用和军用领域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这意味着不能排除中国新卫星基地在军事方面的潜在应用。正是这些担忧加剧了美国对中国逐渐深入北极的敌对情绪。

只涉及商业吗?

这些投资是中国希望成为“极地大国”的典型事例,“极地大国”是习近平主席2014首次提出的术语。自2018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以来,中国在极地地区的愿望变得越来越清晰。这份文件概述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一些经济和科学利益,但没有提及任何长期的军事和战略目标。

更具体地说,白皮书呼吁各国通过国际合作开发一条贯穿北极的新航线。这条新航线被称为北方航道。与其他航线相比,该航线将航运时间缩短了15天,并允许船只在俄罗斯水域航行,以进入西欧海域。自2013年以来,中国远洋共完成了22次商业航行,预计未来几年货运量还会增加。

此外,白皮书关注的重点是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潜在开采。除了在格陵兰岛的活动外,中国还投资了中俄在俄罗斯亚马尔的合资企业,以开采液化天然气。20183月,新一轮的政治洗牌使国家海洋局南北极管理局受到新自然资源部的直接监督。这说明中国十分重视对北极潜在的经济开发和利用。

因此,商业利益主导了中国在远北的外交政策,但其他意图也可能发挥作用。例如,中国研究人员将北极视为气候变化的晴雨表,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家安全。比如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就威胁着中国沿海地区,包括高度工业化的珠江三角洲。

前路困难重重

然而,治理北极地区的过程十分错综复杂:管理该地区的不是单一的政权,而是一系列的国际条例。在北极理事会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情况下,目前的监管框架有利于加拿大、丹麦、俄罗斯和挪威等五个北极沿岸国家。在2008年的《伊卢利萨特宣言》中,“北极五国”声称其在北极事务中占据首要地位,有效地阻止了在未经其批准的情况下制定全面的《北极条约》。

尽管中国学者对当前政权结构的排他性表示担忧,但官员们谨慎地不发表任何公开声明。虽然当前的北极政权限制了中国,但现行条约为中国获取利益保留了一些余地。因此,中国有可能继续推动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将努力避免该地区的证券化。科学投资,如在冰岛的投资,形成了与潜在的北极盟国(包括其邻国)建立联系的机会:自2013年以来,中国、日本和韩国每年都举行北极合作峰会。

气候变化在北极理事会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中国目前仍未受关注,在远北地区的活动也十分有限。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不太可能进行军事化建设,因为中国将继续与该地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然而,不排除中国将民用技术应用于军事的可能,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加剧美国对中国海外政策的敌意。就像美国对中国5G技术的使用感到不安一样,随着中国在北冰洋地区的投资越来越多,中美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感将进一步加剧。

 

    翻译:李东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