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Anne-Marie Brady在最近的《中国简报》文章中考察了中国向北极部署军事力量的前景(《中国简报》,12月10日)。Brady在其2017年的著作中使用了开创性的方法,她从中国权威人士那里获取信息,以此证明北极在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她还列举了许多其他迹象,表明北京打算向白令海峡北部派遣海军部队——尤其是潜艇。她的研究为2019年美国国防部声称中国可能会为海军的北极行动奠定基础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资料(国防部,5月2日)。
基于Brady等人的出色工作,本文认为,现有的证据可以让我们对中国的北极意图做出更明确的结论。具体来说,中国海军已经正式决定将北极雄心纳入其海军战略,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在进行研究,以帮助中国实现这些目标。
从近海到两极
在中国,“海军战略”有两个主要的目的。它规定了指导今天如何使用这支舰队的原则,并概述了为满足明天的需求而建设所需能力的计划。中国的第一个官方海军战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该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恢复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岛屿(包括台湾)。所谓的“近海防御”,即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N)准备夺取并维持第一岛链内水域的海洋指挥权,中国海军已经具备与最弱的邻国相提并论的能力。它还对装备和训练进行了分类,从而为更多海军提供的服务以实现这些战时目标。
到2015年,中国的海军战略已正式转变为“近海防御,远海保护”。新策略反映了多年来显而易见的趋势。该计划的海上防御任务仍然是最重要的。但该服务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在东亚以外的“远海”开展业务的任务。这始于2008年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即持续派遣特遣部队打击亚丁湾的索马里海盗,但很快就扩展了一系列其他职能,这些职能通常被归入“保护海外利益”的范畴。
北极不在这两项战略中。但我们现在知道,它将在下一个战略。中国2018年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8年1月26日)及其2019年《国防白皮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4日)均省略了这一事实。然而,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大校喻文兵在2018年7月的一篇文章中透露了下一个战略的名称。喻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海军的官方报纸上,讨论了他的研究在培训和教育未来海军领导人方面的作用。喻文兵指出,该计划的策略是过渡到一个新概念:“近海防御,远海防卫,大洋存在,两极拓展”。
喻大校没有说明过渡何时完成,但是最近有消息称已经完成过渡。2019年中期,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师倪华在湖北省宜昌市的军事代表处发表了一篇文章,称中国需要提升应对外国水域威胁的能力。倪首先讨论了塑造中国水雷战需求的战略关切。在提到海洋领域对中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时,他表示:“到2030年,海军将……按照‘近海防御,远海保护,大洋存在,两极拓展’的战略要求,推进装备的建设和发展。”
最近,邓爱民——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CSIC)组成的701研究所船舶开发和设计中心主任——在其演讲中提出了新的战略概念。2019年10月在深圳举行的活动中,邓爱民谈到了他的团队正在设计的中国计划中的核动力破冰船。他对这份工作背后的战略动因发表了一些简短的评论: “每个人都应该对我们的国家战略相当清楚。一是两极的战略地位。另一个是向两极扩张……”
显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决定,下一个海军战略将把北极纳入进来。也许是这一决定的原因,解放军战略研究界越来越坦率地讨论军队在这个新领域的未来角色。例如,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来自海军潜艇学院的三名分析人员研究了中国潜艇部队日益增长的区域外需求。他们认为:“中国的潜艇部队不能只在太平洋上活动;他们还必须在印度洋开展业务。未来,他们甚至必须在大西洋和北冰洋作业。”
中国国防大学讲师左鹏飞对此发表了更详尽的论述。左在其2018年的《极地战略研究》一书中直截了当地讨论了北极对中国的军事价值,并呼吁将中国海军部署到该地区。他写道:“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将日益成为中国海上力量行动的重要领域。一旦[中国]部队在该地区的存在正常化,他们将不仅能够有效牵制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还将大大减轻我们其他战略方向上的主要对手的压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可能承担的使命
大致来说,中国海军将在北极执行两项任务。第一个任务是保护中国在北冰洋的海洋权益。正如Brady所写,这包括中国在北极水域的航行自由的利益,以及在公海地区获取生物和非生物资源的利益。解放军不再拒绝讨论保护这些利益的必要性。例如,在中国国防大学出版的权威著作《军事战略科学》2015年版中,有多个章节讨论了中国国防安全“新型领域”中的军事斗争问题,其中包括北极地区。作者指出:“两极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利益向海外扩展,向新的遥远边疆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我国军事力量的运用提出了新的课题和任务。” 这本书出版仅三个月后,中国便修订了《国家安全法》,让解放军承担起保护中国在北极地区利益的责任。在“维护国家安全任务”一节中,法律宣称中国“坚持……维护国家在外层空间、国际海底地区和极地地区的活动、资产和其他利益的安全”(国防部,2015年7月1日)。
海军的第二个任务是进行核威慑巡逻。这与北极利益本身无关。相反,它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更好地确保其二次打击能力的手段。《军事战略科学》将北极描述为“战略核潜艇的理想藏身之处”。左鹏飞详细讨论了这一点。在北极地区作业可以提高中国潜艇的生存能力。用他的话说,“北极恶劣的天气和厚厚的冰层使所有传感器无法跟踪和监视冰层下的情况。这将使我们的弹道导弹潜艇能够秘密行动,提高其生存能力,并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二次打击能力。”他表示,“一旦我们的军队在北极前沿驻军,我们就能够增加突然袭击,增加敌人预警的难度……这将减轻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带来的战略压力。”
科学为战略服务
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已经在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使海军在北极的行动成为可能。Brady强调需要进行测深调查来制作导航图。这是北极最具“双重用途”的活动:是的,未来的海军部队将需要它们,出于商业和科学目的而在北极活动的中国公民也将需要它们。但是,中国科学家也在进行与军事目的更紧密相关的研究。
研究领域之一是北极声学。为了有效执行任务,潜艇部队需要对特定区域的水声环境有详细的了解。声音在水中的传播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温度、深度和盐度。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海军声纳在北极的性能,中国科学家需要开发声音传播模型,并利用现场数据进行改进。他们还必须考虑到北冰洋特有的声学现象。北极冰原会产生大量背景(或“环境”)声音,当试图监听敌方潜艇发出的更安静的信号时,这些声音可能会带来挑战。
中国科学家对北极声学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在2014年11月出版的《应用声学》杂志上,10名中国声学专家共同发表了题为“北极水下声学:海洋声学的新课题”的号召。作者提到了这个新领域的军事重要性。用他们的话说,“进行北极声学研究……是确保海军在未来的北极移动作战中获得信息优势的必备能力要求,也是我们的潜艇进行核威慑巡逻并确保军舰北极航行安全的重要基础研究要求……”本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的李启虎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他的职业生涯主要集中在国防应用声学方面。
当李等人提交他们的文章时,中国科学家才完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北极实验。第六次北极科考队员在中国唯一的破冰船“雪龙”号上采集声学建模所需的基本数据。第七次北极探险队(2016年)的成员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科学家的带领下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实验。至少一名解放军科学家参与了实验设计。2018年(中国第八次北极探险),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专家韩笑收集了冰层中的声速剖面数据(《中国海洋报》,2018年10月15日)。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中国海军海战研究的重点中心,韩寒因国防声学研究获得个人奖项(哈尔滨工程大学,未注明日期)。
结论
中国海军战略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舰船、轮船和飞机远离中国海岸。中国的军事战略家已经明确决定,第三阶段将把这项战略带到北冰洋。中国海军的船只将前往该地区,以显示中国致力于保护本国在北冰洋权益的承诺。这种前景并非遥不可及,因为中国军舰已于2015年和2017年在白令海进行了作业(国防部,2018年5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潜艇还可以航行到北冰洋进行核威慑巡逻。但这种前景更加遥远,因为中国的弹道导弹潜艇尚未在中国沿海水域进行威慑巡逻,更不用说偏远的北极了。然而随着与美国的战略竞争的加剧,这可能是两项北极任务中更为紧迫的一项。在此之前,中国科学家将需要克服一系列科学和工程挑战。这方面工作已经切实展开。随着“雪龙2”号和第三代破冰船的调试,这些工作将在未来几年内提速。
Ryan D. Martinson是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中国海事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拥有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at Tufts University)的硕士学位,以及联合大学(Union College)的理学学士学位。Martinson还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分校。本文中出现的是他个人的观点,并不代表美国任何政府机构的观点。
翻译:陈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