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寻求其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关于中国动机的争议也一直存在于利益攸关者和观察员之中。北极国家中关于中国看法的差异是极大的。

对中国北极政策的担忧及俄罗斯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化通常被视为是对现有国际秩序的双重挑战。另一方面,中国在该地开发贸易联系的投资和意愿受到了一些北极国家的欢迎。

我们的研究表明,现实是在中国描述其自身北极政策与最具批评性质的西方分析中寻求中立地带。当前很少有证据表明中国会在北极地区追求军事目标。商业开发似乎是中国的主要目标,但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在加强维护其权利与保障其利益的能力,这主要基于由军队支持的注重安全的北极政策。


加强能力

尽管对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化指控当前尚不成立,但该国北极政策的利益攸关方,例如一些军队至少在2014年起便开始在北极地区建设军民两用性质的能力。

根据我们对中国利益攸关方的公开文件与工作文件进行的分析,该国领导人决定发展进入和开发北极的能力是20年前外交、经济与安全上的迫切事项。

我们发现中国在2006年以后稳步发展外交与科学努力以支持其在北极地区的商业意愿,同时该国在2014年后开始通过军事手段捍卫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北极理事会

中国在北极地区日益关注的商业机会与努力通过多边论坛对该地区规则进行的塑造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外交是其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其也是北极研究方面成果发表最多的国家之一。

北极地区的研究活动是北极国家关于中国在该地区意图进行怀疑的中心。在北极的科学存在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进入北极水域的合法方式,还有关于该地区地图绘制、勘测与监视的技术能力。

因而,这些研究活动被视为可能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商业和军事活动提供了支持。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主要利益攸关方至少在2014年起便开始在该地区培养这种双重能力。


北极是一个优先项

举例而言,一位军事学者曾总结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安全优先项为:“军队将知识积累与机构改善视为北极治理”的优先项。

这里是我们研究中确定的两个主要领域:

1.导航与卫星技术;2.中国北极存在的战略意义。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单独或与民间力量合作展开的研究表明,北极导航与卫星监视技术被中国军队确定为建设的优先项。除北极导航与监视技术方面,中国海军在北极存在的战略影响同时也属于解放军研究的相关领域。

确定中国在北极地区利益可能为潜在军事威胁表明了,中国逐渐认识到其北极存在对安全的影响,以及需要投入资源来应对这些问题。然而,这种变化并不能直接将中国转化为北极地区富有攻击性的参与者。

中国大部分海军能力仍与南中国海有关,中国从未对北极任何地方申明过主权。相反,中国军队更希望支该国在北极地区的商业与贸易野心——这更多地依赖于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因此,军队特权运转与商业目标形成了良好的平衡。

这些说法由北极主要的军事与情报官员所共享,然而美国以外的外国政策决策人很少公开进行讨论。丹麦情报服务机构2019年的公开报告与我们的发现相呼应,瑞典国防研究专家在2018年指出瑞典同中国的商业卫星有可能服务于军事目的。

美国国防部认为:“民间研究可以为中国军队在北冰洋存在的扩大而提供帮助,这可以包括在该地区部署潜艇以作为反对核攻击的一种威慑。”


海洋领土

据公开文件与中国战略学家的说法,关于中国北极战略思维的另一重要因素是该地区的法律地位和北极国家对其航道的各种法律解释。举例而言,俄罗斯宣称从大西洋往东向亚洲海岸的东北航道所经区域属其内水,除此,加拿大声称,反向而行的西北航道则属其内水。

两者均为其他北极国家所反对,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争论是最突出的。长远来看,北极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法律挑战。中国在北极的姿态与其在南中国海和东海的立场是相反的。前者,中国支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多数解释,后者,在相同的法律体系中少数人拥有宣称海洋领土的权利。

这种矛盾可能会变成一把双刃剑,削弱中国在北极与其区域性水域的法律论证。这些明显的矛盾刺激了最主要的西方分析。这些通常是指南中国海的军事化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不遵守,这表明了如果出现紧张局势和争端,中国可能会通过军事力量以相似的方式来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更广泛的战略影响

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北极政策想要实现的目标:

确保获得北极的商业机会,增强能力以坚持其在该地区的权利与主张。

有证据证明,中国至少在2014年起便已经开始加强通过由军队支持且越来越注重安全的北极政策而保障其在该地区利益的能力。

对于北极决策制定者与观察员而言,中国未来在该地区的行动将为洞察该国如何在提升其在国际舞台存在的同时,平衡其更加广泛的内外战略利益与其在国际治理中的角色而提供宝贵的机会。


翻译:殷纯浠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