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八年的协商,7月16日北极五国在奥斯陆签署了第一份北极核心区渔业管理声明。该声明如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五国将授权本国船只在核心区开展商业捕捞,这是一个巨大变化,此前的历次会议和文件中没有出现类似字眼。这条“临时措施”跟前文自相矛盾,在前文第四段刚刚说了“根据可靠的科学数据,可预见的未来核心区不可能出现商业捕捞……。”但同一篇宣言后文中却又提出将授权本国船只……云云。问题是,渔业活动如何规范?宣言称有北大西洋渔业委员会(North East Atlantic Fisheries Commission)可担此任,但该委员会只能管辖大西洋扇区,现在的问题是核心区的太平洋扇区融化速度更快、“裸露”面积更大,这一海域如何管理?因此不能再固守“没有必要成立一个新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了。需警惕的是,这条规定将开启“恶例”,可能刺激其他渔业国家采取类似行动。五国步伐如此之快,着实让人吃惊。

       其次,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第四条临时措施:“确保在该地区的非商业捕捞活动不与临时措施的宗旨相抵触,应基于科学建议之上,须受监控,任何渔业数据必须共享。”这条揭示的是北极核心区科学活动的主导权之争,显示了北极科学活动的政治化意蕴。宣言中所说的“非商业性捕捞活动”(non-commercial fishing)主要指科学调查,没有指出“科学建议”和“监控”的主导者是谁,是北极五国吗?又是谁授权?公海科学调查自由容不得任何挑战!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因此获得科学上的优势而掌握北极渔业管理主导权,宣言特别规定了数据必须共享。然而,这些规定如果认真实施起来,定将反制五国,陷其自身于尴尬之中。五国既然认识到中国也会支持北极核心区渔业的善治,何不邀至席边,共商大计?合作共赢才是正途!

       当然,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宣言通篇都没有使用北极国家(Arctic states)和非北极国家(non-Arctic states)这些词语,而是使用了other states来指涉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用coastal states标注自身,客观上讲这是一个进步,但不排除是无意之举,尚不能做过分解读。对于“非北极国家”概念的评论参见董利民同学在本智库《要闻评论》栏目中的文章“中国应慎用‘非北极国家’标识自己”。 现在,人家都不搞“非北极国家”歧视了,我们是否也应该换换思维了?

       北极核心区渔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必将聚焦于科学调查问题上,按照逻辑,相关国家将“不得不”成立一个机构或者组织,来协调北极海洋生物资源的科学调查活动,因为任何管理机构或者安排、任何“临时措施”,都必须有丰富的、可靠的科学数据作支撑。

       我们将持续关注北极渔业问题。


       郭培清: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创始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


《宣言》原文请点击 DECLARATION CONCERNING THE PREVENTION OF UNREGULATED HIGH SEAS FISHING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