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北极研究所的研究员尼玛·霍拉米(NimaKhorrami)写道,与该国此前关于该地区的战略档案相比,瑞典的新北极战略确实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但它已经失去了一个就该重要主题形成辩论的绝佳机会。

上周,瑞典公布了新的北极战略,与该国此前在该地区的战略档案相比,这确实是一个显著的进步。它创造性地融合了人类和国家的安全概念,标志着该国基于对北极地区及其作为北极国家,北欧国家和欧盟成员国的多重角色的思考而在国家战略方面所形成的一个虽不完美但值得肯定的演变。

该文件代表着战略上的延续性,因为瑞典北极战略的基石仍然围绕着它对气候变化及其对该地区社会、政治和经济动态重大影响的关切。

换句话说,与2011年文件类似,新的北极战略仍然认为,北极地区所有机遇和挑战的根源在于环境变化,该变化发生在北极,同时也塑造着北极。

无论是增加军事和商业活动,这些活动迫切需要提高当地社区的复原力以及发展基础设施,还是需要危机和争端管理法律与制度框架的支持,瑞典认为,如果全球环境变化不迅速加快,大多数问题不会像今天这样占主导地位。

新战略也明显背离了2011年路线图及其维护该区域成为和平与稳定区域的目标。虽然这种特征已经作为一个新的目标写入新文件,但很显然,字里行间,政府对于这种理想主义前景的实现持严肃保留的态度。

因此,瑞典援引国家安全概念,瑞典现在对北极地区的战略重视与对波罗的海的战略重视程度相同。

阅读整份文件,总体上能够察觉出瑞典北极战略思想芬兰化(因缺乏更好的表述)的强烈特征;该特征在形式及内容上具有更强烈的地缘政治性。

自发布第一个北极战略以来,芬兰一直寻求强调其在某些行业(如航运)方面的专业性,并强调熟悉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地形,以提高其在北极国家中的地位,增强谈判能力。

此外,芬兰通过投资创新解决方案和/或产品,力求在具有优势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瑞典似乎已经注意到了这些努力,现在它正强调自己在某些行业(如采矿业)的专业性。

此外,芬兰一直站在呼吁加强欧盟在该地区作用的前列。事实上,是芬兰于1999年提出了"北方层面"倡议;瑞典曾试图淡化并阻挠其充分实现该倡议。

由于该地区军事和商业活动的增加、美国现任政府的不可靠以及俄罗斯的复苏,瑞典似乎终于开始意识到以各种方式增强欧盟在该地区存在的好处,其中也包括"北方维度"倡议。

当然,瑞典本身对欧盟的未来及其保持一个有凝聚力的政治共同体的能力有顾虑。然而,与它在美国、俄罗斯或中国主导的决策过程中的作用相比,它有更多的机会影响欧盟的决策。

关于新战略的不足之处,有两个主要缺点和/或含糊不清之处较为突出。

首先,在各国政府刚刚开始将科学和技术政治化的时候,如何加强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研究中心之间的科学合作,目前还不清楚。在某些具体领域和部门,如外层空间、材料科学和电信领域,这种情况肯定更为真实。

例如,瑞典以国家安全为由,试图缩小其大学与中国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范围。

随着北极地缘政治化的程度不断加深,瑞典呼吁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之间大范围和非政治化的科学合作,而这不过是浅薄的公关话语。

第二,北极理事会被寄予厚望,然而,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它与未来的北极事务具有相关性;这是一个新战略中甚至没有提到的重要问题。

如果同意瑞典官方的评估,即硬安全问题在北极事务中将变得更加普遍,建立一个可以公开讨论和决定这些问题的制度是不可避免的。

就目前情况来看,国防和安全问题不属于北极理事会的职能范围,因此,北极理事会只能为官员提供一个非正式场合来讨论此类问题。虽然这也很有价值,但借用亨利·基辛格的话来说,很难知道当一个国家想和北极国家沟通时该去找谁来组织和推动会谈。

将此类任务委托给联合国安理会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安理会由非北极国家主导。仅有的选择是要么改革北极理事会以扩大其职能范围,要么承担其默默无闻的风险。

瑞典利用其不结盟地位,本可以利用其更新的战略来提出一个想法,并在讨论发生时处于有利地位,起领导作用。它并没有这样做,也因此失去了基于这一重要主题开展辩论的绝佳机会。


翻译:李文君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