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连续成功举办“极地问题研究夏令营”之后,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团队将人才争夺战从本科扩展到硕士和博士(见底部链接)。中国海大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海洋与大气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学院以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海洋发展研究院六方涉北极和海洋研究的博士生导师们,决定联合发起成立“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中国海大食宿旅全包,颁发奖金和证书,大作收入论文集。


面向广大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的目的是什么?一句话,就是为了发现优秀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发现优秀硕士生,是为中国海大“极地与海洋”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生招生选拔人才;发现优秀博士生,是为了本校教师招募提供服务


中国海洋大学虽然是985院校,但在国内同阵营高校中算是个小兄弟了,甚至有人还不知中国海洋大学坐落何处。或许有人问,你们有什么优势?考博士为什么选中国海大?找工作为什么要入职中国海大?


时代发展,学科细化,已经没有哪个高校敢在所有领域里称霸,甚至在一个学科的细分领域里,相互之间也存在知识鸿沟,想跨越也需要奋力方可。比如同为国际问题研究,你能在中亚问题上有话语权,但在南海问题上未必能说到点上。同为物理海洋学,你能懂海洋内波与混合,但未必能在“海浪与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问题上谈得深入……。这种学科日益精分、专业化的趋势,造就了一大批有研究特色的学校和团队。远的如距青岛9000公里的加州理工学院,规模很小,全校学生仅2000人左右,但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有几把金刚钻,敢于睥睨哈佛等名校,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39年获得加州理工博士学位并在此任教过。再如距离青岛500公里的聊城大学,因其对太平洋岛国的杰出研究而独树一帜,占尽了国内该领域的风骚,羡煞旁人。近年聊城大学又开始在北极研究上发力,中国海大闻讯倍感压力。


这是一个无特色便无优势的时代,没有任何人能够包打天下。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将智力资源攒起来集中发力,才会某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海洋大学多年深耕极地与海洋,已经在极地政治、极地法律、极地海洋与大气、极地海洋探测、极地空间规划、海洋工程、极地海洋微生物等领域展示了雄厚的研究实力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中国海大是“北极大学联盟”成员校;设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极地研究中心”;建有“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2012年我们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联合发起“中俄北极论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8届。2015年创建“极地与海洋门户”网站及公众微信号,不断向学界提供公共产品。2018年我们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北方(北极)联邦大学和俄罗斯北极科学研究中心在亚马尔半岛联合举办“国际北极夏令营”,已经连续举办2届并制度化,学生拥有大量赴北极国家交流和考察的机会……。除了这些活动,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内的北极研究成果数量也遥遥领先,见下图。


1.png

(2007年1至2020年7月间,国内北极研究发表统计)


即使确如所言,中国海大在极地和海洋研究领域有优势,但这些都是新领域或者是小众领域,未必值得加盟。无论是发表论文还是申报项目,入“主流”比较稳妥。以国际问题研究为例,中美关系、中东问题、南海问题等都聚集了一大批学者,为世人所关注,学科发展十分成熟,后来者为什么要涉足极地和海洋这些不太熟悉的“冷门”呢?


成熟往往伴随垄断,垄断是大多数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成熟学科早已汇聚了一大批研究精英,他们吸附和控制了大量研究资源。易言之,这些领域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垄断性的学术生态。与传统研究方向相比,极地研究仍然属于蓝海(蓝海指兴起较晚,依然有较大发展空间的领域),近年来全国高校极地研究异军突起,学术生态处在形成中,现在加入完全来得及,而很多其他领域已经沦为竞争十分激烈的“红海”。


近年来北极海冰快速融化,如图。

左1.png      右1.png

(这是2020年10月份北极海冰范围图。从左图可以看出,东北航道海冰几乎完全消失,袒露出大片蓝色海域;右图是海冰面积变化曲线,2020年夏季海冰范围持续下降,10月份再次达到历史同期最低值。蓝色海水增加了对阳光的吸收,加剧海水升温和海冰融化。)


北极冰融引发北极地缘政治变化,北极正在成为大国激烈竞争和对抗之地,催生了大量产业包括研究产业。今日世界主要热点,都环绕亚欧大陆分布,按顺时针看,最主要的热点有:朝鲜半岛、中国近海(东海和南海),中印印巴边界、中东(包含伊朗叙利亚高加索)、乌克兰、白俄罗斯……、北极。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除了中国近海、近期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争,升温速度最快、“最具冲突潜力”的是北极地区,特别是北冰洋的大西洋扇区正在成为新的大国争夺之地。这里有冰岛、丹麦(格陵兰)、挪威、瑞典和芬兰,该地区南北连通大西洋和北冰洋、东西俯瞰北美大陆和欧洲大陆,其上部空域是中国、俄罗斯战略核导弹打击美国的走廊,这里的水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海上力量北方舰队进出大西洋的唯一咽喉通道,也是中俄两国共同倡导的“冰上丝绸之路”的西部支点地区……。此处之于美国,无异于南海对中国,是美国的战略腹腋地带,不容有失,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遑论这里丰富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愚以为,相关大国没有任何人会放弃该地,北冰洋和大西洋连接处定然持续紧张。或曰,北欧五国皆为美国盟国或者协调国,中国哪有介入空间?事实并非如此。与他们的国家利益和本国资本集团的利益相比较,意识形态联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们早已在琢磨如何利用大国竞争“敲诈”大国,上演了一幕幕小国大外交的精彩剧幕,惊不惊喜?北欧国家属于资源型和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与中国高度互补,但与美国则在能源方面存在竞争。


大国争夺之地,一定会吸引很多资源,包括研究资源,因为人类一定会把最好的资源、最优秀的智力用于生死竞争和战略决斗。所以,何处寻觅机会?何处寻觅最优秀的智力,当然是冲突之地(领域)。大国冲突会“养活”很多产业和研究人员,造就一批批“苏秦”和“张仪”,与之相关的研究关涉很多人的生计,包括学业和工作。先人云,寇可往吾亦可往,中国积极参与北极事务,不断加强与北欧国家和人民的全方位合作(俄罗斯也在积极同北欧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持续融化的北冰洋呼唤着对北极洋流、大气环境、微生物繁衍、海洋生物资源的研究,海洋探测技术自然也需要跟上,海洋工程也有需求,寒区材料的研制也提上日程、极寒条件的医学保健研究也会接到任务(相关技术可用于月球和火星生存)……北极法律制度也需要深究……,牵引的学科一眼望不到头。8月14日白宫发布《2020财年研究优先事项报告》,北极被列入五大优先研究事项之一,美国矢志全面提高北极研究能力和参与能力,他国岂能落后?各位优秀学子,日益激烈的北极大国争夺,需要你贡献智慧,中国海大向你发出呼唤!


我对加盟中国海大没兴趣,我可以参加你们的论坛吗?当然,这个论坛直接目标是为招生招聘做宣传,但她还有一个隐形功能,就是推动国内极地与海洋问题研究的兴盛。北冰洋足够大,能够容纳下你我。大道相通,学术研究与商业活动同理。一条街上只有一家餐馆,大多情况下生意萧条,如果有两家、三家、……十家……,达到一定规模和体量,就是美食一条街,大家既竞争又合作,各家的生意都好做。体量效应同样适用于学术研究,只有出现一定数量的人扎堆于相关领域,才会产生循环和交流,进而引发竞争,继之带来学科兴盛。我们彼此砥砺,共同奋斗,一起推动中国极地与海洋研究事业的发展,岂不快哉!


希望你能通过论文把你的创新性思想表现出来。请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不要用“众所不知”的语言去讲述人人皆知的道理,不要用牵强附会的理论体现研究的深度。提交论文截止时间2021年2月25日。


明年4月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在青岛等你!


郭培清

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极地与海洋研究生论坛(2021)”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