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责任研究员 姜武熙(音译)
北极圈通常分为三个层次——纬度、温度和植被。就北极地区而言,出现了夏季太阳不落在地平线上的极昼(white night)和冬季太阳不高于地平线的极夜(polar night)现象。由此,我们也将北纬66度33分的假想线称为北极圈界限线(Arctic Circle),并进一步将更高纬度地区定义为北极圈。此外,夏季平均气温低于10°C,或者树木无法生长的树木生长界限也进一步对北极圈进行了规定。
即便北极圈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6%,但是北极地区却蕴藏着占全球总量22%的未开发资源。因此,北极地区也称得上是保存有巨大能源资源的地球“最后的宝库”。北极资源的存在时期非常漫长,但是受到北极的极端地理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只能得到非常有限地开发。然而,随着全球变暖导致北极海冰空前减少,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东北航道以及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航道投入使用,北极也处于飞速发展之中。
斯瓦尔巴群岛是位于东北航道尽头,是处于北冰洋和巴伦支海交汇处的北纬74~81度,东经10~35度之间的岛屿,是一座由9个主要岛屿组成的群岛(archipelago)。斯瓦尔巴群岛位于北极圈最北端,其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大小约是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一。该岛屿全年60%的时间都处于降雪或结冰天气,群岛三分之二的面积被冰雪覆盖。斯瓦尔巴的“特色”即为《斯瓦尔巴条约》。《斯瓦尔巴条约》是1920年2月9日由14个国家共同签署的国际条约,其中就包括第一签署国挪威、美国和英国。从该条约的主要内容来看,挪威拥有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但由于这项条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也赋予签署条约的国家的人民与挪威人民平等的权利,包括允许进入斯瓦尔巴群岛,以及允许捕鱼、采矿和开展商业活动等。《斯瓦尔巴条约》也被称为《斯匹茨卑尔根条约》,这也是起源于斯瓦尔巴群岛九个岛屿中最大的岛屿——斯匹茨卑尔根(Spitsbergen)。
自《斯瓦尔巴条约》签署以来,斯瓦尔巴群岛就一直作为捕鱼和采煤的重要地区。然而,从煤炭工业的衰落开始,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的出现,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被重新加以界定,斯瓦尔巴群岛的重要性和价值正在逐渐下降。但是危机又何尝不是另一个机遇呢?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北极海冰加速溶解,斯瓦尔巴群岛不仅具有地理特征的巨大优势,而且作为环境、科学领域、旅游业、新兴产业等的新兴经济发展要地,其战略价值也逐渐提高。此外,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成为了解决北极相关问题的政府间协商机构,并在诸多国家中起到牵头组织作用。许多与北冰洋接壤的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的国家,以及不与北极接壤的非北极圈永久观察员,诸如日本、中国、印度等所有缔约国,都纷纷加入了《斯瓦尔巴条约》之中。这也能够说明,各国均对斯瓦尔巴的战略价值十分关注。
韩国也于2012年至2013年加入《斯瓦尔巴条约》,并成功地获得了对北极勘探和资源开发至关重要的“永久观察员(Observer)”地位。虽然此举对韩国为进军北极奠定政策基础迈出了第一步,意义十分重大,但韩国至今尚未进行实质性地投资建设。此外,就北极发展而言,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问题频发。特别是在开发北极这样的极端地区时,针对北极开发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开发风险高地问题时,需要面临技术创新等严峻挑战。然而,北极拥有丰富的潜在资源,可以解决未来的全球能源短缺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上述各种问题。斯瓦尔巴群岛作为一个新的经济领域,能够支持针对北极开发进行所需各个领域的各项科学和技术试验,因此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大量的投资。
编译:张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