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能源项目的资金、技术以及买家的大量撤离可能会为中国提供一个深入北极的机会。

自上个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到制裁,其在北极地区的能源项目也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在经济制裁和外国公司大批离开的背景下,俄罗斯政府可能会发现,它只剩下中国这唯一可靠的北极项目合作伙伴了。

上周,英国与美国宣布了对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的全面禁令。欧盟表示,其成员国将降低对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的依赖,争取在今年年底前最高减少80%,并同意在2027年前完全淘汰俄罗斯天然气。

与此同时,有报道称中国正在考虑收购或增持俄罗斯能源与大宗商品公司的股份。就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奥运会前夕于北京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在一份联合声明中,两国领导人向全世界重申,中俄关系“没有止境”,两国之间“没有合作禁区”。

中国随后放宽了对俄罗斯小麦的进口限制,而俄罗斯则宣布将向中国出口多达1亿吨的煤炭。俄罗斯国有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签署了一项为期10年的协议,向中国供应1亿吨石油。两国还就长期天然气供应达成协议,俄罗斯将通过计划中的西伯利亚2号管道(Power of Siberia 2 pipeline)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是俄罗斯国有企业,垄断着管道天然气的出口。该公司称,该项目将使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能力提高500亿立方米。

俄罗斯已成为中国第三大天然气供应国,约占中国2021年天然气进口总量的十分之一。2021年,中国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50%以上,达到165亿立方米,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2019年开始运营的西伯利亚输气管道。该管道从俄罗斯北极地区的雅库特气田输送天然气,截至20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根据上个月在中国北京签署的合同,通过计划中的西伯利亚2号管道,截至2025年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天然气将增加100亿立方米,这将使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

除了通过能源合作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西伯利亚2号管道还具有地缘政治意义。这条拟议中的管道将穿过蒙古,将中国与亚马尔半岛(Yamal peninsula)的天然气田连接起来,迄今为止,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大部分天然气来自这些气田。计划中的延期使俄罗斯将油田的生产转移到中国市场,减少对欧洲客户的依赖。然而,这也带来了风险。在欧洲买家放弃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之际,过度依赖中国可能会让中国政府在双边关系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此前曾提议将原来的西伯利亚电力公司进行单独扩建。一旦建成,这条管道将把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库页岛(Sakhalin Island)的油气田连接起来。萨哈林1号(Sakhalin-1)与萨哈林2号(Sakhalin-2)是岛上的两个主要能源项目,主要服务东亚市场。然而,中国台湾现在准备逐步减少俄罗斯天然气的进口。尽管日韩都不愿彻底放弃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但两国都在试图减少对俄罗斯碳氢化合物的依赖,寻求实现供应商多元化。

俄罗斯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Novatek)正在俄罗斯北极地区的亚马尔半岛开发液化天然气工厂,试图将俄罗斯变成一个液化天然气强国。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于2018年开始生产,最近的扩建使其设计容量达到每年2000万吨。第二个项目是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该项目的首次液化计划于2025年投产,年产量也将达到2000万吨天然气。在制裁之前,诺瓦泰克公司还与德国工程公司就第三个北极能源项目奥布斯基液化气化学项目(Obsky Gas Chemistry)进行谈判,该项目将生产甲醇、氨及氢。

对俄罗斯银行的金融制裁意味着这些项目可能会突然缺乏资金。本月初,一家意大利国有银行宣布将冻结该项目的融资份额。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TotalEnergies)在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持有20%的股份,在计划中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中持有10%的股份。尽管该公司表示不会参与任何新的俄罗斯天然气项目,但对是否撤离俄罗斯此却没有做出回应,这可能会影响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的进一步融资。

此外,日本政府最近含糊地表示,在涉及参与俄罗斯能源项目时,将采取“适当行动”。由日本公司组成的联合企业持有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10%的股份,三井集团(Mitsui & Co.)与三菱商事株式会社(Mitsubishi Corporation)都持有俄罗斯远东地区萨哈林2号项目的股份。就目前而言,日本公司可能仍将持有俄罗斯天然气的股份。

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Mobil)已宣布,将放弃在俄罗斯的资产,包括经营萨哈林项目的合资企业。同样,壳牌(Shell)正退出其在俄罗斯的所有油气项目,包括其在萨哈林2号项目中的股份。

俄罗斯能源项目资金、技术以及买家的大量撤离可能会为中国提供一个深入北极的机会。在上个月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俄罗斯总统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在“继续不断加强北极可持续发展的务实合作”上达成一致。

随着西方能源公司与客户纷纷退出,中国公司可能会发现机会。例如,日本政界人士最近表示担心,如果该国退出萨哈林天然气项目,中国能源企业可能会“抓住机会,吸收新增产能”。

中国国有能源巨头已经在俄罗斯的几个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入股。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持有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20%的股份。中国国有投资基金丝路基金(Silk Road Fund)旨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2016年,该基金通过一项长期融资协议购买了同一项目10%的股份。2019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家子公司各持有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10%的股份。2021年11月,诺瓦泰克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及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签署了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的信贷安排协议。

中国上海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企业申能集团有限公司(Shenenergy)与俄罗斯在2021年签署了一份为期15年的合同,从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中获得30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供应量。今年1月,另一家中国天然气分销商敲定了一项为期15年的协议,每年从该项目获得100万吨天然气。

这些项目后期的问题也正在出现。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罗斯遭受了制裁。俄罗斯寻求摆脱其能源部门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与国外公司合作,向造船厂、工程公司以及工厂运营商转让专有技术。

然而,这种进口替代战略进展缓慢,当地项目仍发现自己受到国外供应商的摆布。最近,随着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扩建,诺瓦泰克公司在引进新的国产设备时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障碍,导致了重大延误。据报道,该公司将在未来的项目中再次使用国外进口的设备。

为了增强俄罗斯的极地船舶建造能力,普京重振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红星造船综合体有限责任公司(Zvezda Shipbuilding Complex)。该船厂于2018年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建造加强冰力的油轮、供应船以及新一代核动力破冰船,以支持俄罗斯北极地区航运与采掘业的发展。但俄罗斯仍依赖其它国家提供一些最先进的船舶和设备,尤其是它所需要的冰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便有效地从亚马尔出口液化天然气。

欧盟最近公布的一份受制裁实体名单显示,这家崭露头角的造船厂似乎躲过了制裁。这份名单是欧盟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实施的第四套制裁措施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韩国已经加强了对俄罗斯的出口控制,目标之一是海洋技术。此外,据《巴伦支观察家报》报道,对俄罗斯银行的金融制裁切断了俄罗斯国家开发银行、俄罗斯对外贸易银行以及其他金融公司的现金流,可能导致几个北极造船项目搁浅。

红星造船厂目前正依靠韩国造船业巨头三星重工(Samsung Heavy Industries,SHI)提供技术和设备,以建造下一批破冰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两家公司在2019年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三星重工正在建造将在红星造船厂组装的船舶模块。据报道,诺瓦泰克公司一直在与三星重工谈判,为其北极项目再建造一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该公司最近还赢得了一份订单,要向一家俄罗斯能源巨头交付加固冰层的石油运输船,目前这项订单可能也会落空。

此外,韩国大宇造船与海洋工程公司(DSME)的订单上仍有6艘Arc7级天然气油轮,计划将于2023年交付,也将为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提供服务。韩国大宇造船公司最近还签署了一项协议,为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Arctic LNG 2)再建造4艘低冰级液化天然气运输船。2020年,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一项订单,将建造两艘大型液化天然气浮动储存与转运驳船,作为北方航道两端的转运枢纽,从而使天然气运输能够从冰级船只转运到常规油轮,再驶往东亚与欧洲的码头,现在看来后者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低,已然近乎不可能。

法国与美国石油及天然气服务提供商德希尼布福默诗(TechnipFMC)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与现在的北极液化天然气2号项目建设的关键参与者,但该公司尚未宣布在制裁后采取的行动。不过,其拆分后的公司之一德希尼布(Technip Energies)表示,将在完成目前积压的项目后退出俄罗斯市场。法国跨国海军工程公司(GTT)的产品组合包括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的薄膜系统,该公司也暗示其在俄罗斯的生产面临风险。芬兰船用发动机制造商瓦锡兰集团(Wartsila)已停止向这个如今“日益堕落”的国家运送所有货物。

中国国有企业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定位为北极项目的技术提供者。在设计和建造大型天然气运输船方面,中国的造船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海军研究机构也受到鼓励加强其极地造船能力。这一努力的成果现在包括重型破冰船以及国产冰级天然气运输船的设计,它们正在与韩国造船厂竞争。

无论结果如何,俄乌冲突都将使俄罗斯受到严重削弱和孤立。正如拉纳•米特尔(Rana Mitter)为《旁观者》(the Spectator)撰写的文章所言,资金短缺、日益与世隔绝的俄罗斯将更难抵挡中国在其许多北极项目中施加更大影响力的诱惑。

 

作者简介:

特里姆·埃特约尔德(Trym Eiterjord)是北极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以及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员。

 


翻译:滕晓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