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与几个大国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气候变化促使人们寻找更多的资源,也增加了北极地区资源的可获得性,这让北极地区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各个国家被划分为“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前者对北极地区拥有领土主权和管辖权,后者则没有。但非北极国家也拥有某些权利,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授予这些国家在北极国家专属经济区自由航行权。北极有部分地区不属于任何国家的管辖范围,这部分地区被称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北极因其魅力吸引了不少非北极国家,其中,中国是对北极最感兴趣的国家之一。中国对该地区的兴趣源于该国对更多资源的需求。首先,未来不久中国将有可能面临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南中国海的鱼类资源储量逐步下降,中国必须找到替代方案。其次,中国严重依赖进口能源,如果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敌意日益增加,可能使其面临重要能源资源的封锁。获得更多的北极资源可能有助于中国分散风险。
最初,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将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视为对其领土主权的威胁。中国在正式承认北极国家对该地区的领土主权后,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北极理事会。成员国都是沿海国家,与成员国相比,观察员国的权利有限。例如,观察员国没有投票权,可以参与的项目也十分有限。尽管如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允许中国参与渔业决策过程,特别是在捕捞限制问题上。事实上,中国于2018年签署了《预防中北冰洋不管制公海渔业协定》(Agreement to Prevent Unregulated High Seas Fisheries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约定16年内禁止在该地区进行商业捕捞。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相关条约还包括《联合国宪章》、国际海事组织规则、环境条约和北极国家国内法。
2018年,中国发布了一份白皮书,概述了其北极梦想。根据该白皮书,中国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并将继续致力于履行所有相关条约和协议。中国已明确表示,无意挑战任何北极国家,并打算和他国合作,和平利用该地区。白皮书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自称“近北极”国家,强调中国在地理上靠近北极圈。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将自己划分到了新的北极国家类别中去,该类别可让其在该地区的行动合法化。然而,美国前国务卿迈克·蓬佩奥批评了这一声明,声称只有北极和非北极国家,暗示“近北极”国家不存在,也不能赋予中国任何特殊权利。尽管其他北极国家没有对这一声明做出正面回应,但包括加拿大和俄罗斯在内的几个国家表示愿意与中国合作并最终接受中国的投资。中国渴望在自然资源开采、科学研究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投资,目前已经投资了900多亿美元,其主要项目之一是“冰上丝绸之路”,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延伸。
截至目前,中国尚未在北极地区发生任何严重违法行为。然而,关于未来中国是否会在北极违反国际法,专家们看法不一。有专家认为中国可能会违反,因为他们觉得中国此前在一些案例中已经触犯了国际法,比如在南中国海争端事件中。尽管联合国将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行动贴上了侵略性的标签,但中国忽略掉了这些批评的声音。因此,支持上述观点的专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无视国际机构,那么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违反法律。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北极的情况与南中国海的情况大不相同,因此中国不太可能用相同的方式处理这两种不同的情况。首先,北极地区还有其他大国,如俄罗斯和美国,形成了力量平衡。其次,北极理事会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和谐地治理北极,而南中国海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议的根源。最后,中国非常接近南中国海,并可能扩大其在那里的领土,但它不是北极的沿海国家,也不会有兴趣在这样一个偏远和补给不便的地区声称拥有领土。
就目前而言,第二种观点似乎更有说服力,因为中国一直以来都遵守该地区的法律。然而,很难预测它在逆境中将如何行动。气候看起来仍在不断变化,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北极地区的资源更易获得。此外,气候变化也将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北极之争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中国已经在该地区进行了投资,并宣布自己是“近北极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对该地区有长期规划。因此,要认真考量中国的需求和行动。虽然鼓励在北极进行合作,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放纵任何国家在北极违反国际法,都可能削弱北极地区的稳定并增加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为了能够在北极地区平稳崛起,中国必须采取包容性战略,进行超越自身利益的思考,因为几个主要的国际参与者与此事都有利害关系。
翻译:王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