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是日常的且时而占据头版的新闻报道话题。在涉及中美关系的新闻中有一些是积极的,能够显示两国密切的合作关系,例如对2014年11月中美双方联合发表的关于气候和能源公告的报道。但也有一些报道可能更会引起人们对于两国关系的担忧和不安,例如有关中国在南海的行动,网络安全,以及人民币贬值等这些关系到两国国内和国际安全的问题。
随着中国的“身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大,中美这两个同时处在世界之巅的国家是否还具有合作空间呢?北欧国家和加拿大已经率先建立了与中国相关的北极政策和研究。而对于担任这届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美国来说,这也是一个绝佳的时机来发展北极政策和北极研究的合作战略。
加强中美之间北极合作有三种方式。首先,将具有重大意义的北极问题融入到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措施。其次,在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主席国期间主动加强中美关于北极事务的合作,这是在短期内具有成效的方法。第三,通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以及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和其他机构来加强两个国家关于北极问题的对话。
从目前来看,中美在五个关键领域内可以加强两国之间的北极合作:首先,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焦点和中心,因此涉及北极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政策是中美两国之间合作的必然领域。中美目前已经开启了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正式对话,诸如船舶的碳排放以及海冰和冰川研究都应该加入到两国正在进行的对话之中。共同维护世界气象组织的北极倡议和加强极地气候变化研究也是中美两国另一个卓有成效的合作成果。
第二,重点讨论北极地区海洋安全和保护北极海洋环境战略。2017年1月将要生效的极地水域运作船舶安全规则是完全符合中美两个海洋大国的共同利益的。两国的双边合作还可以包含制定海洋保护措施,如建立海洋保护区,并考虑如何将这些措施融合到未来的北冰洋商业航行的法规之中。
第三,海事执法尤其涉及北极水域的渔业捕捞执法是两国值得关注的问题。两国的海岸警卫队已经达成在太平洋地区合作的协议,当海洋事务变得更加复杂时,两国可以扩大这种执法合作并建立信任和提高应变能力。中国作为非北极国家也参与了7月在奥斯陆由五个北冰洋沿岸国家(加拿大、丹麦、挪威、俄罗斯和美国)签署禁止本国捕鱼船队在北冰洋核心区从事捕鱼作业的协议。对于中国来说,尽早与美国或是北极五国之间开展双边基础上的北极渔业讨论是一种可以减少未来分歧的有效的策略。
第四,北极理事会2009年发布的北极海洋运输评估报告中已经明确表示北极地区的海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美关于北极的基础设施合作可以加强政府和个人之间潜在的联系,有利于商讨如何改善北极科考、港口建设和海上通信需求的策略。美国还可以推动中国参与北极理事会中关于北极搜救、北极溢油应急响应等相关事宜的讨论。
第五,北极海洋的联合研究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国际舞台。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海洋联合研究将获得全球的关注,这也将预示着与全球气候变化高度相关的北极海洋研究进入了一个密切合作的时代。开展有关北极冰雪覆盖区域的破冰船的联合研究可以为中国和美国的运营机构提供持久的独一无二的合作的经验,也将成为研究资助机构之间沟通的桥梁。
中美两国拥有共同的责任来维护北极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并且应该把北极视作是一个前沿的开放地区。中美两国必须在已有的对话和北极理事会这样的国际组织基础之上更加积极主动的开展关于北极事务的合作。
作者简介:
David Slayton,研究员,斯坦福大学胡佛学院北极安全研究机构联席主席及执行董事。
Lawson W. Brigham阿拉斯加费尔贝克斯大学地理与北极政策杰出教授,美国海岸警卫学院北极研究和政策中心研究员,胡佛北极安全倡议成员。
编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