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正在使资源丰富、气候关键的北极地区的合作复杂化。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这五个亚洲观察员国需要审视自己在不断变化的全球化北极中的参与。

乌克兰危机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世界,其中之一就是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的功能,俄罗斯目前是该论坛的主席。去年3月,其他七个理事会成员国决定停止参加北极北极理事会,这是北极国际合作的严重障碍。

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等观察员国的作用也引起了关注。

气候变化使北极及其潜在资源更容易获得。这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北极,包括遥远的亚洲国家。对于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来说,他们的观察员国地位确保了他们参与决定北极的未来,他们认为北极地区将影响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环境。

在这五个国家于2013年5月获得北极观察员地位后,韩国率先发布了官方的北极政策,并在五年后的2018年更新了该政策。日本在2013年的《海洋政策基本计划》中首次记录了其北极计划,并于2015年10月公布了正式的北极政策。

2018年1月,中国发布了《北极政策》白皮书,明确表达了对北极治理与资源、航运机遇和极地研究等方面的兴趣。新加坡尚未发布官方政策,但考虑到北方航道对新加坡航运中心地位的潜在挑战,以及这个岛国对海冰融化的担忧,新加坡对北极治理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

去年3月,印度终于公布了期待已久的北极政策,显示出对北极地缘政治和商业的兴趣。

对于这五个亚洲国家来说,乌克兰危机不仅改变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关系,也改变了它们与俄罗斯的关系。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紧张后,莫斯科一直将北京视为其北极开发的主要资金来源。

在乌克兰危机中,北京一直试图保持一定程度的不结盟。但由于中国被视为在西方制裁中给俄罗斯提供了经济保障,一些中国国有银行已经限制了对购买俄罗斯大宗商品的融资。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中国将能够维持部分能源进口,但进口水平较低。在制裁威胁和运输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为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的北极LNG 2项目提供模块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停工8个月。

与中国相比,关于日本和韩国的反应的讨论较少。鉴于对俄罗斯的制裁,这三个在北方航道上有共同利益的国家去年都没有通过俄罗斯的北方航道进行过一次航行。但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仍保留了与俄罗斯在萨哈林LNG 1项目中的股份。

与此同时,俄罗斯决策者越来越认识到,俄罗斯向中国的供应不再是不可或缺——中国可以寻找替代俄罗斯的合作伙伴,如与其他北极国家合作。

但俄罗斯也可能寻求其他亚洲国家的投资,比如印度。印度政府似乎急于利用俄罗斯能源资产的“廉价出售”,比如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决定放弃其在萨哈林1号项目项目中的股份。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希望减少对从中东进口能源的依赖。

自2017年底以来,印度的北极政策发生了不可错过的地缘政治转变,从基本上只考虑科学的做法演变为致力于开发北方航道,主要是瞄准向印度供应的俄罗斯能源。

无论得失如何,这五个亚洲国家在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中的角色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该理事会基于共识的治理结构已不再发挥作用。目前热议的“北极理事会2.0”能否得到对北极治理有浓厚兴趣的非北极国家的支持?

这些亚洲观察员——它们对北极的兴趣越来越大,并为北极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会欢迎这个在该地区事务中建立更稳固角色的机会吗?他们将如何适应北极理事会的变化?

考虑到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北极国家之间数十年来的科学合作传统,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北极理事会能否继续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仍有争议。

北极理事会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它已经形成了一种工作方式,能够在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之间促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些协议包括2011年的搜救协议、2013年的石油漏油协议、2017年的科学合作协议以及2017年的极地代码协议。2021年,一项防止在北冰洋中部不受管制的商业捕鱼的协议生效,对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同样具有约束力。

重要的是,北极理事会仍是北极地区唯一常设合作论坛,在保护北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观察员国保持活跃,继续阐明其官方战略,并对该区域进行高级正式访问。但这些国家的学术研究需要打破对它们在北极理事会中所扮演角色的质疑,同时这些国家应该开始审视它们在全球化的北极中的参与。


 

翻译:周金铭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