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一年一度召开的北极圈论坛大会已经成为了非北极国家和政府展示他们的北极政策和介绍发展北极利益计划的平台。

       在2014年的第二届北极圈论坛大会上,英国向与会者做了一个多媒体展示,并主持一次政府代表会议;而这一年德国和日本政府以及由巴西(2017年巴西有可能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商业和政府代表组成的小组赞助了包括全体会议在内的多次会议。

       日本代表团尤其引人注目,在不久之前安倍政府正式颁布了日本的第一份北极政策白皮书。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发表关于全球环境和北极角色的演说。此外,意大利和韩国在会议上表现也十分抢眼。

       中国作为领土面积最大的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在北极圈论坛大会上一直都有重要表现,此次由习近平主席授权的高级别代表团勾勒出了中国参与北极地区发展的现在和未来的计划。虽然中国在2013年和印度、意大利、日本、新加坡还有韩国一道成为了新的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但由于中国巨大自身规模和潜力能够对北极的外交和经济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中国接受了所有观察员国中最严格的国际审查。

       中国的学界和政策制定者将中国定义为“近北极国家”,这一概念引起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是否要采取实际行动挑战北极现状的恐慌。尽管如此,但中国在过去五年中一直在努力寻求降低国际对于中国的北极政策的关注,着重强调在北极的科学考察外交和同北极国家发展的多边外交关系。中国代表团在今年的北极圈论坛大会的发言也是基于这些思想,但同时又赋予了新的特征。

       中国代表团以外交部长王毅的视频讲话作为大会的开幕式致辞,在视频中王毅部长阐述了中国一贯秉承三大政策理念:尊重、合作与共赢,接下来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做了公开发言,他的演讲以简短的描述中国在北极的历史开场,介绍了中国在1925年就已经签订了斯瓦尔巴德条约,以及中国在北极的科考和参与开发的历程。

       张明副部长着重强调了中国是一个近北极国家,而且是北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地区的自然变化和资源开发对中国的气候、环境、农业、航运、贸易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中国近期的极端气候现象,如中国北方的干旱, 洪涝灾害,还有包括冻雨在内的南方冬季自然灾害都可以从北极气候变化中找到原因。

       接下来张明副部长从六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北极政策框架。首先,中国希望参与北极的进一步开发,以便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保护这一地区。第二,中国支持合理的使用北极的资源和航道。第三,中国尊重北极国家和北极土著人民的固有权利,北极国家在北极海域拥有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尊重北极原住民族的生活传统。第四,尊重非北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认为北极地区以外的国家依据国际法有权在参与北极科研考察,航行,开发等活动。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北极国家认为北极是地区性质的,而不是国际性的地区,尤其是面对商业利益的时候,虽然中国一直强调在北极地区对于国际法的尊重,但对于任何由于北极缺乏边界而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可能都十分敏感。第五是建议北极和非北极国家为了能够使参与者都达到共赢的状态建立全球性质的多层次的合作框架。最后,表达了中国对于包括《联合国宪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斯瓦尔巴德条约》在内的国际法的尊重,张明也指出北极地区现行的法律机制运转良好,支持国际海事组织等其他国际平台在北极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代表团的成员由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官员、中国远洋船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代表组成,他们的参与使中国在讨论其在北极地区的经济和科研利益的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所有的讨论议题中也包括了中国近期在北极的科研活动,如雪龙号破冰船的角色,在冰岛北部中国与冰岛共建的极光联合观测台在未来的开放问题,近期永盛号通过北方海航道、以及北极地区航道开放,和未来在北极建立经济圈的可能。同时,还指出由于未来几年里北极航道将迎来船运的高峰期,倡议完善北极地区的航运规则和建立更加严格的安全协议。最后,与会者讨论了石油运输以及液化天然气从俄罗斯通过北方海航道运往东亚的前景。

       “中国贡献”是中国在此次北极圈论坛大会国别会议的主题,在大会期间中国代表团还举办了《中国与北极》的图片展览,这次会议为中国发展极地利益提供了一个获取深度信息的机会,同时也为中国看待北极的经济利益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中国在未来可能也会跟随其他观察员国的步伐,宣布自己的北极政策政府白皮书,但在这个过渡时期,可以说中国会对它作为北极利益攸关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变得更加自信。

       本文作者:

       Marc Lanteigne: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阅读原文


编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