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而广袤的北极隐藏着无数的未知。于我而言,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我学术追求和个人成长的舞台。我的北极探索之旅充满了挑战与机遇,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珍贵的友谊。”

2024年,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苒的学术之旅迎来一系列重要机遇,她如同一只勇敢的候鸟,从黄海之滨青岛出发,数次踏上前往俄罗斯的征程,参加各类北极学术活动:4月,参加第三届中俄北极夏令营;5月,参加首届科学与实践会议“青年北极:未来科学”。10月,在庆祝学校建校100周年期间,她还作为翻译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第十三届中俄北极论坛。“这一系列活动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让我得以在北极研究领域中不断深耕。”她说。


初出国门的成长之旅

一切始于2024年4月1日那个充满期待的早晨。带着对北极的无限憧憬,王苒初出国门,与学校北极研究团队其他成员登上了前往俄罗斯的航班,参加第三届中俄北极夏令营。

夏令营活动第一站是圣彼得堡。这座城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闻名于世。夏令营活动丰富多彩,从学术交流到实地考察,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和机遇。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夏令营开营仪式及学术交流活动盛大举行。王苒和团队成员们沉浸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聆听各方专家学者的精彩见解,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术思想的激荡与碰撞。

最让王苒难忘的是,在主办方安排下,她和其他参加活动者乘坐火车前往彼得罗扎沃茨克市,亲身体验了俄罗斯的铁路文化:沿途风景如诗如画,从繁华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再到广袤的森林和壮丽的雪山,每一处都让她流连忘返。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上午和下午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都有丰富的报告活动。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海洋大学北极研究团队的成员们充分展示了中国极地研究的卓越实力,俄方院校及所在城市也对此次夏令营给予高度重视。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地方媒体对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郭培清教授进行了现场采访,并作了专题报道,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也刊发了报道,这极大提高了北极研究团队的知名度。

活动举行期间,王苒结识了许多俄罗斯朋友,他们一起品尝当地美食佳肴,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在对人文风情与自然风光的体验中,王苒和北极研究团队的师生有幸走进卡累利阿的罗斯卡拉山体公园,进一步领略独具魅力的北极自然风光。公园位于通往芬兰边境的路上,地理位置独特。抵达公园时,天空湛蓝,阳光温暖而明媚,没有飘落的雪花,但公园内却依旧被皑皑白雪覆盖,厚厚的积雪依旧诉说着冬日的漫长。一天的罗斯卡拉山体公园之旅,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让王苒在冰雪奇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每一处景色都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脑海中。

为期8天的夏令营,对王苒来说就是一场充实而精彩的旅程。初入夏令营,精通俄语和英语的她就深知自己肩负与俄方人员密切联系的重要使命。从团队抵达的那一刻起,她就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中方团队与俄方人员,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开展。在与俄方工作人员的频繁接触中,王苒也遇到了不少挑战。语言的细微差别、文化背景的不同,都需要她细心和耐心地去沟通协调。正是这些挑战,让她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学会了如何在尊重双方文化的基础上,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对我而言,这次夏令营活动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历练,必定会在我的人生篇章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王苒说,这次夏令营让她如同一块海绵,尽情吸收新知识,拓宽视野,对海洋科学和国际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知识和历练上的收获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在国际学术交流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征程”。

深入交流与丰硕成果

5月24日至26日,王苒与学长一同参加了在俄罗斯汉特—曼西自治区首府汉特—曼西斯克举行的首届科学与实践会议“青年北极:未来科学”,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共同探讨北极未来与发展。

五月的汉特—曼西斯克,冰雪初融,万物复苏。5月24日,抵达汉特—曼西斯克当天,未来得及休息,他们便一道开启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之旅。

他们首先来到青年项目中心,参加了汉特—曼西自治区行政长官的见面会,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北极研究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受到行政长官的高度赞同。随后,他们前往尤格拉—古典音乐会和剧院中心参加会议。王苒以《俄罗斯“转向东方”战略背景下中俄北方航道合作:动因、挑战与对策》为题作了交流发言,赢得热烈掌声。最终,她和学长凭借出色表现荣获了会议颁发的奖项。

25日上午,备受期待的“北极与青年:北极的青年运动应该是什么?”圆桌会议如期举办。王苒和学长在会上作了题为《中俄:北方和北极青年合作》的汇报,全面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优势、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国际合作经验,引发与会者浓厚兴趣,会后他们与国外学者进行了坦诚深入的交流。

会议期间,王苒积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交流互动,汲取学术营养,拓宽学术视野。与会者带来的密集北极研究资料和前沿学术成果,让王苒如获至宝,极大充实了北极领域的专业知识。

在26日的实地考察中,王苒和其他与会者一起参观了汉特—曼西斯克自然与人类博物馆以及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博物馆。自然与人类博物馆充满原住民色彩,让她深入了解了汉特—曼西自治区的历史;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博物馆则使她对石油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会议让我收获满满。我们的发言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了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的基本理念和青年声音,赢得了各国参会者的关注与赞誉。”王苒说,此次参会还拓展了中国海洋大学在国际上的“朋友圈”,不少研究北极的国外高校均表达了与中国海洋大学建立学术合作关系的意愿。

架起论坛沟通的桥梁

大学的俄语专业背景为王苒铺就了一条通往北极研究的道路,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深厚功底,更是让她得到宝贵机会在中俄交流舞台上大放异彩。

10月23日至24日,第十三届中俄北极论坛在青岛开幕,来自中俄两国的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论坛召开前夕,王苒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努力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

论坛现场,王苒穿着整洁的职业装,坐在翻译席上。她紧握手中笔,聚精会神,自信满满。两国专家学者会上就北极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地区安全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她娴熟地在中俄两种语言间自由切换,为两国学者沟通架起一座桥梁,赢得与会者一致好评。

在论坛上,王苒不仅见证了中俄双方在北极领域的广泛合作和深厚友谊,还深切感受到北极研究的魅力和挑战。她看到了两国学者为了探索北极奥秘而付出的艰辛努力,也听到了他们为北极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创新思路。茶歇时,王苒没有休息,她穿梭在人群中与学者们交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以便在后续的翻译中能够更加精准地传递信息。

论坛闭幕式上,中俄双方学者纷纷对王苒的出色工作表示赞赏和感谢。一位俄方资深学者走到王苒面前,微笑着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说:“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翻译,希望以后还能在更多合作中见到你。”

那一刻,王苒脸上洋溢着自豪自信的笑容,她深知这次经历不仅是对自己语言能力的一次考验,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我期待未来能够继续在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俄北极合作贡献更多力量。”

难忘的校庆工作经历

10月25日,中国海洋大学迎来建校百年华诞。不少师生和校友也因为能参加百年校庆活动而“与有荣焉”。

“我就幸运地拥有了这份荣光。”10月2日,王苒作为俄语翻译,参加了学校与俄罗斯尤格拉国立大学的合作协议签署活动。

签约现场,学校领导与尤格拉国立大学校长亲切握手,互致问候。随后,签约仪式正式开始。王苒坐在一旁,凝神倾听双方领导讲话,进行精准翻译。翻译过程中,她感受到双方对合作的真诚与热情: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双方的期望,每一句话语都传递着合作的决心。

签约仪式结束后,王苒又陪同俄罗斯外宾参加了一项重要活动,并被邀请合影留念,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中俄高校合作的历史瞬间,也定格了我作为翻译的高光时刻。这段经历将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

这次经历,让王苒在实践中锤炼了翻译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她深刻理解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心灵的沟通。“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如何更精准地捕捉和传达双方的意图。我更加自信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为中俄教育交流合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见证更多的合作成果开花结果。”王苒说。

“从海出发,一路向北”。2022年9月,王苒从海南大学俄语专业保送至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从事北极研究。“展望未来,我希望能以这些经历为契机,继续向北,深入北极、研究北极,探索更多创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为学校和国家北极研究贡献更多力量,在北极研究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我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我们未来的北极之旅一定会更加精彩。”面对未来,王苒充满期待,意气风发。

2.jpg

2024年10月,王苒作为翻译参加第十三届中俄北极论坛

1.jpg

2024年4月,王苒(右二)等在彼得罗扎沃茨克国立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3.jpg

2024年4月,王苒(前排右一)与导师郭培清教授(后排左四)等考察罗斯卡拉山体公园



(海大报纸20241121)从海出发,一路向北 ——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王苒的北极探索之旅.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