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航道的开发将使中国货船能够规避中东局势对苏伊士运河交通的影响。
在当前中俄与西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两国正加紧推进北极航道开发。
中国交通运输部周二(2024年11月26日)表示,中俄两国已就北方航道(Northern Sea Route)合作分委会的机制与目标达成共识。该航道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Scandinavia)附近的巴伦支海(Barents Sea)到阿拉斯加(Alaska)附近的白令海峡(Bering Strait),全长5600公里(3500英里)。
周一(2024年11月25日),中俄北方航道合作分委会首次会议在圣彼得堡召开。中国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总裁阿列克谢·利哈乔夫(Alexey Likhachev)率领俄方代表团参会。
刘伟在会上表示:“中方愿同俄方一道,充分发挥机制作用,提升北极航运竞争力,携手保障北极航行安全,推动极地船舶建造取得新进展,以实际行动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刘伟本月(2024年11月)刚刚履行交通运输部部长一职。
利哈乔夫表示,俄罗斯政府已委托国家原子能公司负责北方航道的开发,该公司期待与中方在北极航运、航行安全及船舶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
该分委会于今年8月成立,是中俄两国政府首脑年度会晤相关对话机制的一部分。
在推动北极地区航运发展、航运安全以及船舶技术与建造合作的同时,该合作还旨在提升北极航道在国际航运中的作用,增强破冰船的服务能力,并鼓励中俄企业共同经营该地区的航运业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表示,开发北极航道对于中国作为欧洲主要出口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他指出:“从中国到欧洲的海运物流传统上依赖于苏伊士运河,但现在此类线路受到中东敌对局势的影响,俄乌冲突也对铁路物流产生冲击。因此,通过北极航道连接中国和欧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他补充道,北极潜力的开发受到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制约,中俄在与欧洲国家协调开展科学研究合作和制定区域规则方面将面临挑战。
自2018年中国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以来,北极议题已多次出现在中俄双边政府首脑会议的议程上。白皮书提出,将北极航道纳入“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打造“冰上丝绸之路”(Polar Silk Road)。
将自己定位为“近北极国家”的中国一直在关注北极圈的航运潜力,因为气候变化导致阻碍航道的冰层逐渐融化,为从东亚到西欧提供了快捷的通道。
从中国东部江苏省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Rotterdam)的航线传统上约为20000公里。
根据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state-owned PetroChina International)经理裴云英今年发表在《欧亚经济杂志》(Journal of Eurasian Economy)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北极地区的航线,航程可以缩短25%,航行时间可以减少10至15天。
王义桅表示,作为北极地区主权声索范围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过去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提出的开发倡议兴趣不大。但在俄乌冲突后,因西方制裁,俄罗斯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他提到:“如今,俄罗斯受到西方制裁,而中国在科研、造船、物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进展……俄罗斯现在可以利用来自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在北极地区突破西方的封锁和瓶颈。”
除俄罗斯外,北极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丹麦、冰岛、芬兰、瑞典和挪威,均是北约跨大西洋安全联盟(Nato transatlantic security alliance)成员。
除了沿俄罗斯北部海岸线的北方航道,中国政府还关注另外两条“北极航道”的未来潜力:一条是主要穿越加拿大水域的西北航道,和另一条穿越北极的潜在跨极航道。
根据早前的报道,尽管预计到2050年,北极点每年只有几个月会无冰且可航行,但中国已经高度关注跨极航道的战略意义。
包括中国船只在内的外国船只必须向俄罗斯支付通过北方航道的通行费用。但所有国家的船只都可以在更短的跨极航道上自由航行,因为该航道位于任何国家的领海之外。
翻译:薛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