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十一届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的第一周里,印度已经成为了达成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性协议的关键角色,在成为国际气候谈判重要角色的同时,印度也在不断提升它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在北极地区的重要性,北极问题研究所(The Arctic Institute)此次专门采访了参加了巴黎气候大会的南亚北极外交事务研究员Kabir Taneja。

       The Arctic Institute:北极是否是印度在此次巴黎气候大会上的重点关注对象?

       Kabir Taneja:对于印度来说,北极和南极同等重要,而且这两个地区在印度看来都具有实验室一样的性质,印度在南极一直很活跃,而北极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事实证明印度在北极也取得了成功,印度科学家从斯瓦尔巴德岛获得的实验数据,将成为印度在巴黎大会表明气候变化方面立场的重要依据。但是印度的科研能力能否使印度在巴黎气候大会获得更多的话语权是值得商榷的,在微观外交层面,印度在过去对于欧洲和美国关于气候问题的施压是很不情愿接受的,例如,全球性的汞减排协议《水俣公约》,在一开始就遭到印度的拒绝,经历了数个月的艰难谈判印度才勉强签约,因为印度国内对于化学废物排放的规定非常宽松。

        从另一个角度看,北极对于印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北极冰川与喜马拉雅山冰川有相关性,研究北极冰川可以更好地了解喜马拉雅山冰川;第二,对于北极的研究也为印度提供了季风气候模型的关键数据。鉴于印度50%以上的人口都在直接或间接的从事耕种相关的行业,所以获得季风气候模型的数据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The Arctic Institute:在这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北极国家和北极地区的代表带来的最重要议题是什么?

       Kabir Taneja:我认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需要处理的议题是相当广泛和明确的,没有必要将自己的国家过多的限制在地区性议题中。北极国家处于北极气候变化争论的“地面零点”(Ground Zero:核子学术语,核爆炸的爆心投影点)”,这种地理位置既给他们带来了危险,但也带去了机会。我们必须记住,在舆论宣传的过程中,饿得瘦骨嶙峋的北极熊站在融化的冰面上的图片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比任何规模的会议都要大。

       尽管如此,北极国家现在非常乐于推动气候变化的讨论,其原因还需进一步观察,所有北极理事会的成员国都是原油生产大国,虽然挪威在推动能源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非常令人钦佩,但必须记住挪威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油气勘探和生产。因此,在实践中,挪威仍然是采用“以销售碳氢燃料以资助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的模式。正是有了这个健全的模式,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并没有想他们宣称的那样谨慎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我们必须要注意人均基础上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标准(在我看来这才是碳排放量的正确标准),例如,印度人均只排放1.75吨一氧化碳气体,远低于世界人均排放量(4吨)的和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10吨)。

       北极国家代表了世界上一些最发达国家的社会群体,是一个有着两个强大军事国家的区域,也是印中等发展中经济体在能源匮乏问题上所必需考虑的因素。印度和中国都非常清楚地知道气候变化的危害性,气候变化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给这两个国家造成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损失。但是发展中经济体需要有更多的空间,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脱离贫困、饥饿和失业,以提高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

       The Arctic Institute: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会给应对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带来何种影响?

       Kabir Taneja:北极地区处在身份认同危机的顶端。目前北极地区仍是一片荒芜,气候环境恶劣,人口和工业设施匮乏。但是一个无冰的北极使工业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争论再度兴起。无冰的北冰洋已经被视为是连接欧洲到快速工业化的远东经济体的重要航线。如果这条海上航线可以通航,一条船从鹿特丹到上海的时间可能被削减一半以上。

       因此,如何促进北极地区经济发展的争论应该体现在两点上。首先,各国之间应该对“北极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达成统一的观点。第二、北极国家如何管理北极这片区域?谁将控制海上航线?北极航线是否会变成国际航道对所有国家开开放,还有像俄罗斯这样在北极地区拥有大片沿海地区的国家,是否会比其他国家在北极的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气候变化的科学讨论有着明确的路线。巴黎气候大会是一个政治远高于科学的会议,是对各国政治意愿的测试,也是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谈判艺术的测试;气候变化这个主题在美国国务卿克里那里被称作“挑战”,在印度这里就被呼吁为“气候正义”。与此同时,印度还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太阳能和绿色能源目标,并要求得到来自世界的技术和资金以帮助利用生产清洁能源。印度目前还有近3亿人口没有常规电力。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印度在未来至少二三十年内,碳氢化合物(煤,石油等)仍将是其能源消耗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北极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全球的范围内适应气候变化,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个地区进行辩论。虽然挪威或丹麦可以自豪地声称(他们确实能够这样声称)发展清洁能源,比较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来说,印度和中国可能做的还不够。但挪威和丹麦的人口总和还不到八百万,比新德里的人口还要少。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目标上陷入僵局是非常幼稚的。考虑到贫困和饥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远超过其他任何的问题,“西方”在与许多非欧洲国家进行排放问题的争论时,需要为像印度这样没有百年工业化背景的国家提供更多可操作的空间。

       同时,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需要在微观层面制定更加完善政策以应对全球变暖。应对全球变暖不力的代价将对整个地球造成沉重打击,而且失败的结果是世界各国共同承担,并不会因为你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而有所区别对待。


       Kabir Taneja是专门从事南亚外交、能源安全和国防研究的新闻记者和研究员,他曾在挪威奥斯陆南森研究所和印度塔克希拉研究机构担任客座学者。


       阅读原文

翻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