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四月早些时候,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越南进行了国事访问,他的这次行程被认为是俄罗斯通过加深与亚洲国家的联系,来弥补由于乌克兰危机俄欧美关系断裂造成的损失,这次访问着重强调了俄罗斯与越南将在多个地区建立合作,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国家还讨论了欧亚经济联盟与越南在2015年底签署自由贸易条约的可能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旗下的石油生产子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Gazprom Neft)与越南国家油气集团(PetroVietnam)签署了在俄罗斯伯朝拉河海(the Pechora Sea)大陆架共同合作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备忘录,同时还达成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获得越南佟荃港(Dung Quat)炼油厂股份的总体协议。
俄罗斯有意推进其能源部门的海外关系主要是受到当前全球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影响。西方的制裁加上欧洲尝试减少对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都使得莫斯科增加了向亚洲转向的意愿。在这次访问之前,梅德韦杰夫简述了俄越在能源合作上的几种可能,他说,“俄罗斯为越南企业提供一份在俄罗斯参与油气开发工程的特别建议,俄罗斯和越南将考虑全新的长期的合作形式,诸如,而不是简单的开采原油而是要在提炼原油方面进行合作,而且还会利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两国的在各自的大陆架进行合作。类似的讲话,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印度的时候也曾表达过。俄罗斯能源部副部长Yuri Senutin表示,“这将是俄罗斯第一次邀请印度企业参与开发俄罗斯在北极和东西伯利亚的油气工程。”这些的举措验证了邀请亚洲企业参与俄罗斯的能源开发的想法不仅受到了俄罗斯国内能源公司的支持,也得到了俄罗斯政治精英们的默许。
此外,俄罗斯的能源公司认为,加强与越南企业的合作可以促进俄罗斯出口市场多元化,在能源项目上寻找新的投资者,并扩大其在越南能源项目的存在。作为参与者,越南国家油气集团在评估经济成本、收益以及可能的风险同时,也表达了参与俄罗斯油气开采项目的意愿。
越南首次参与俄罗斯大陆架的开发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俄罗斯国家控股的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 (Zarubezhneft)和越南国家油气集团表达了建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在巴伦支海油气资源的意愿。在2011年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收购了arktikmorneftegazrazvedka公司99%的股份,后者拥有丰富的海外生产经验,已满足海上生产标准条件。根据俄罗斯联邦法律的2008项修正案,授权一个法律实体开发大陆架,这个公司必须有五年的大陆架自然资源开采经验,遵守俄罗斯联邦的立法,并且公司50%以上的特许资本属于联邦政府。此后,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开始申请对北极海域开发的许可;然而,尽管有自然资源与生态部的大力支持,但是否授予其在大陆架的自由开采权仍在联邦政府的讨论之中。主要是因为遭到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强烈反对,开放其他公司进入海上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将结束他们在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生产的垄断地位。
鉴于目前的地缘政治局势和俄罗斯自身所受到的经济挑战,很难预见在短期内俄罗斯政府将会改变其限制在北极区域自由开发的法规,也将不会有大量开采活动,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已经请求将它们在北极的工程进行延期。值得注意的是,上个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宣布将它在多尔金斯科耶油田(Dolginskoye )的工程延期到2031年,这一工程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和越南国家石油集团共同开发的项目。
自从越南国家石油集团准备参与在俄罗斯的石油生产后,北极地区陆上项目的联合开发已经成为了可能,在2012年越南国家石油集团与俄罗斯海外石油公司建立了名叫Rusvietpetro的合资企业,目的在于开发涅涅茨自治区的油田。今年六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越南国家油气集团签署共同开发奥伦堡地区nagumanovskoye油田和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的Severo-Purovskoye油田的主要条款和限制条件。
除了北极的油气资源,作为渔业大国的越南也对北极丰富的渔业资源抱有很大的兴趣。自2015以来,五个北极沿岸国家(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丹麦)就北极海域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外的商业捕鱼问题进行谈判,谈判的初步结果之一是在七月签署了一份表示将阻止北冰洋中部公海不受管制的商业捕捞活动的声明,这使该地区的捕鱼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随着北冰洋中部公海捕鱼机会的开放,包括越南在内的非北极国家在未来都有可能参与北极捕鱼的治理机制。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冰岛和欧盟的官方代表在本月初就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有关北极捕鱼政策的讨论会议。
总体来说,俄罗斯和越南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实现北极能源开发的大范围合作,可以预见随着西方对俄罗斯制裁的放松,俄罗斯、越南、欧洲以及美国的能源公司都会对俄罗斯北极地区的石油资源进行联合勘探和开发。
作者简介:Nadezhda Filimonova,任教于俄罗斯国立水文气象大学,现为世界气象组织关系部主任和国际极地与海洋门户研究员。
编译: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