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三个进程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首先,随着气候变暖,海冰融化,使得北冰洋问题凸显。第二,中国经济的崛起引起了国际体系中权力转移的挑战。第三,上述两个进程的结合产生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正日益介入北极事务。

       北极地区主要由一个冰封的北冰洋和位于北极圈的北冰洋沿岸地区组成,包括美国的部分地区(阿拉斯加)、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冰岛、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瑞典(拉普兰)、芬兰和俄罗斯。

       虽然在地理上中国离北极很遥远,且并不是北极国家,但其自身的力量正在使中国成为一个北极参与者,且越来越成为北极地缘政治不可缺少的角色之一。

       事实上,在2013年5月20日,《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如何成为一个北极国家”,其中提到了“中国最终在短时间内重新平衡了北极力量”的说法。中国现在自称为“近北极国家”,是有关北极战略利益的获得、保持和保卫的“北极利益相关者”。

       中国的观点

       1995年北极地区引起了中国的关注,一队中国科学家和记者徒步前往北极,并对北冰洋的冰层覆盖、气候和环境进行了研究。1999年,中国进行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并于2003、2008和2010年进一步进行了北极科考。2012年9月的第五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破冰船“雪龙号”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核动力研究破冰船,成为第一个穿越北极巴伦支海的中国船只。北极科考队的科学研究包括系统的地球物理调查,安装自动气象站,调查北极地区的甲烷含量。研究小组还与冰岛同行进行了学术交流。返回时船直线从冰岛通过北极点到达白令海峡。2014年7月中国进行了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号”穿越白令海、楚科奇海和加拿大盆地。一艘新的破冰船定于2016年交付使用。

       中国每年花在极地探险的经费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翻了三倍,在极地相关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尽管与南极占极地预算的最大份额80%相比,北极地区仅为20%。

       中国当前五年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增加中国在极地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主要体现在2013年国家极地年度报告中,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的刘赐贵表示中国要“广泛参与极地事务”。

       可以推断,中国将继续增加极地活动,其目的和影响值得关注。这一关注也使人联想到一个更大争议:中国的国际行为显示出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海洋局长刘赐贵在2014年11月在《中国海洋报》的社论中强调,中国极地政策本质上与成为“海洋强国”的国家目标相关。

       这一目标,首次由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12年提出,目前仍然是一个优先的外交政策。刘先生也说,“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的起点,正在向极地强国迈进。”背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1月访问澳大利亚时称中国为“极地大国”。

       在政府层面上,北极地区在过去十年中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

       2009年7月,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到达斯瓦尔巴德群岛,作为他“北极研究之旅”的一部分,正式公开概述了中国的北极利益。这一有关北极的外交政策也被后来2012年总理温家宝访问冰岛以及中国在2013年的成功申请成为在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所证明。

       在2014年11月的冰岛北极圈大会上,中国外交部官员贾桂德强调了中国务实的做法,并明确指出 “中国—北欧北极合作正日益扩大,正在从科学研究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如造船、航运和资源开发”。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是一个半官方机构,成立于1981年,是国家海洋局的一个下属机构。它具有双重职责:追求“科学研究与和平发展。”另一个推动极地科学研究的机构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名中国极地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负责中国在南北极的研究站。

       最近,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致力于资源、法律、地缘政治以及南极和北极治理等方面的研究。这并不令人惊讶,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2014年12月指出,除了研究北极资源和航道,未来几年在北极事务中,该中心还将参与“北极理事会的相关工作组会议并增加中国的影响力”。

       在非政府层面上,中国已经摆脱了与美国和俄罗斯的过多牵扯。

       最引人注目的是自2013年以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了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参与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的成员来自北欧方面的包括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的研究机构,在中国方面,一些成员来自类似的学术研究机构,例如同济大学极地与海洋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的极地法律与政治研究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极地与深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在学术方面直接参与到北极事物中。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为中国北极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广泛的桥梁。在2013年6月第一次的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中,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表示,中国向北极国家扩展是“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合作的一部分。”

       此前,中国对北极的兴趣主要是为了科学研究, 1996年,中国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融化,中国持续保持对北极问题的关注。

       然而实际上,中国参与北极事物有着重要的战略需要。中国对北极的兴趣主要是地缘经济。在某种层面上,地缘经济是一个贸易问题。

       一方面,目前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穿过印度洋和苏伊士运河。这是一条漫长的路线,在所谓的“马六甲困境”的影响下,很容易被美国和印度阻断。另一方面,北冰洋航线较短。

       因此,替代传统欧亚大陆间的航线,可以为中国显著节省时间和成本:那么,一个“冰上丝绸之路”即将到来吗?

       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说,地缘经济也与在北极海底和沿海地区开发矿产和能源资源相关。

       中国与北极国家的参与

       尽管中国在亚太地区对美国造成一定冲击,但在北极的问题上,中美两国的相互作用很重要,尽管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参与日益增多的确会引起美国的怀疑。

       因此,2012年纽约时报刊登了Didi Kirsten的文章,题为“中国与北极的大博弈”。2015年9月,中国海军进入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白令海海域,也引发了美国的担忧。

       在美国和加拿大之间有关西北航道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水域是否包含国际水域,是否可以自由通行的问题上,中国没有发言权。只有美国和加拿大这具有决定权。

       而事实上,中国真正关心的问题在于能否进入或通行,而不是作为法律上的主权国家参与其中。2013年8月,“永盛号”成功穿越北极。中国表示了在加拿大北极地区的图克托亚图克或剑桥湾建设中国研究基地的兴趣,这也许是值得注意的。

       所谓的“北方海航道”,大部分都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如果走北方海航道,从上海出发到德国汉堡沿俄罗斯北部海岸从白令海峡到新地岛,约比现有的通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的路线缩短6400公里。中远集团“永盛号”也成为中国第一艘穿越这条航线的商船。

       作为中国航运巨头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宣布计划在2015年10月推出第一个常规的穿过北极从亚洲到欧洲的航线。俄罗斯北极海域也是中国能源开发的热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与俄罗斯Rosneft和Gazprom公司合作在北极伯朝拉海和巴伦支海进行钻探工作。

       斯瓦尔巴德群岛是挪威的属地。但1920年《斯瓦尔巴德条约》签署后,其他国家有权进入进行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中国也在1925年成为缔约国。

       此前,中国参与北极事物都是名义上的,直到2004年中国建立北极站黄河站。黄河站的官方职能是以气候问题、环境和大气条件为中心进行科学研究,但中国的真实意图还值得怀疑。

       事实上,在2014年9月,由于挪威当局担心是间谍活动,中国努力建设的一个新型大型雷达天线被迫放弃,尽管中国声称它的目的是研究极地大气和太阳风。

       在格陵兰岛,中国实现了更多的经济渗透。

       尽管丹麦仍然负责对外政策和国防活动,但格陵兰仍可自主管理,在未来可能会走向独立。面对格陵兰的未来,中国展现了友好的面孔。很简单,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中国希望吸引格陵兰岛的57000名居民为进一步放弃丹麦的统治,帮助自己获得北极资源。矿产资源是格陵兰的重中之重。

       因此,中国国有矿业企业四川鑫冶矿业集团计划对格陵兰ISUA铁矿项目进行投资。其他中国国有矿业企业如江西中润矿业和江西联合矿业也对这片区域的铁矿石、金、铜等稀缺资源进行了勘探。

       中国另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是冰岛,冰岛存在着地缘政治意义。靠近北极圈,冰岛一方面处在北美和欧洲之间的跨大西洋航线的中间,另一方面处在进入北冰洋和“北极桥航线”的入口处。

       冰岛寻求替代能源的投资来推动经济,以缓解2008 -2009年的全球经济衰退的重创,使得中国在冰岛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实际上中国对冰岛的帮助,源于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访问,并签署了一份双边经济合作的文件。

       2013年《中国—冰岛自由贸易协定》签署,这是中国第一个与欧洲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冰岛决定暂停与欧盟的2013年会谈,使得北京利用雷克雅未克和布鲁塞尔之间紧张局势的大好机会,为冰岛提供流通货币4亿600万美元。

       这也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外交影响力的普遍担忧。有意思的是,冰岛的两个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Dreki和Gammur中,Dreki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Eykon Energy 和 Petoro Iceland合资经营,其中中方控股60%。

       一个类似的事件是中国试图购买冰岛和挪威在北极的旅游用地,这在现实生活中似乎被过分夸大了。

       黄怒波,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宣传部官员,但现在是北京中坤投资集团的房地产开发商,这是一个奇妙的转变。那么他究竟在为自己工作,还是为中国共产党?

       2011年11月,黄怒波试图在在冰岛东北部Grímstaðir 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庞大的酒店,大约有四分之一的香港的大小,这件事被封锁为保密事件。

       三年后,在2014年,黄怒波暂时获得了在挪威北极地区Lyngen的一百万平方米的黄金地产,但在斯瓦尔巴德群岛进一步发展旅游相关产业的考虑被挪威政府否定,挪威媒体警告说,黄怒波在扮演中国共产党的“稻草人”。(Nordnorsk Debatt,2014年5月16日)

       与此同时,香港商人Po Lin Lee试图把斯瓦尔巴特群岛作为一个旅游用地,包括在朗伊尔城中心建造一座酒店大楼。

       未来

      关于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未来动向与北极地区气候变化和温度升高的速度有关,这将直接影响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从而进一步延长航道无冰的季节甚至是全年无冰。

       最终,连接欧亚大陆和北美海岸线的海上航线将由直通北冰洋穿越北极点的更短的航道所代替。这就是所谓的“未来中央北极航道”,中国可以寻求利用价值。

       其次,中国在北极动向与其内部经济有关。

       2015年中国经济有了放缓的迹象,股市下跌。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对能源需求的控制可能会更为严格,使其对北极地区更感兴趣。

       最后,中国在北极的动向与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有关。

       目前,在对美国的非官方的平衡方面,中国是俄罗斯的亲密伙伴,俄罗斯和中国都在东北亚海域增加军事演习。

       然而,俄罗斯根据“扇形原则”对北极地区的声索,一直没有被中国正式接受,似乎中国对未来俄罗斯对北极海域的控制持保留意见。

       一个中国参与北极事物的途径可以参考程保志写的一篇题为“北极的愿望”的文章,该文章于2011年8月25日在《北京周报》上发表,并瞄准了国际读者。

       文章向世界表明“中国意在让自己听到”,“为此,它将加强与北欧国家如冰岛的合作与交流。”

       字里行间中,该文章表明一个大国如美国,甚至作为昔日的伙伴俄罗斯都能阻止中国愿望的实现。

       相反,较小的北极沿岸国家如冰岛和格陵兰岛现在是中国更容易参与北极事务的途径,特别是在全球经济衰退和欧元危机的影响下,欧洲近年来已步履蹒跚。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北极之路……


作者简介

David Scott,长期从事亚洲地区国际关系研究,曾出版过三部关于中国崛起和一部印度对外关系的著作,在2008—2009年期间担任《亚洲安全》(Asian Security)杂志主编,退休后仍在北约军事学院(NATO defence College)等机构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这篇文章英文原文已刊载于最新一期的《战略洞察力》(Strategic Insights),《战略洞察力》是由智库风险情报(Risk Intelligence)出版的的海洋政治、海洋战略安全报告类期刊,每年出版6次,该期刊对海洋安全问题提供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编译:曹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