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气候、历史和文化而言,中国南海与南北极完全不同。虽然就地缘政治而言,可能有一些相似之处。一些政治科学家提出一个想法,他们认为北极地区的政治安排对于结束硝烟弥漫的中国南海争端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模型。

       和北极一样,中国南海的也面临着边界争端。包括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台湾地区等,都在寻求对该地区的岛屿、礁、环礁和水域的控制权,希望挖掘丰富的海洋渔业和油气资源潜力。这些争端导致南海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不断军事化,且在科研方面完全暂停。

       来自中国、加拿大和台湾三位学者Ray Tsung-Han Tai、Nathaniel Pearre和Shih-Ming Kao,分别都认为南海局势与北极相似。他们表示,如果北极的历史可以借鉴,那么中国南海问题应该会更加顺利。他们预计未来,即使主权争端和军事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南海周边国依旧会围绕海洋环境保护和科研展开合作。

       北极和南海都是被陆地国家所包围,北极制度是南海治理的良好模式。在北极地区,只有周边国家能够在投票和决策上取得发言权,其他国家可以作为观察员加入。

       这些研究者们并不是第一个建议向极地参考解决南海问题。海洋生物学家John McManus和他的同事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这一建议——尽管那时他们主要关注南极,而不是北极。

       在上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从新西兰到挪威的12个国家都提出对南极地区的领土要求。那时,美国和苏联也没有承认其他国家的主张,并保留了自己的权利。还有一些国家如德国,在南极进行了探险活动和科学研究。

       在1959年,这12个国家在南极地区签署了《南极条约》,结束了领土争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冻结了他们的要求,并规定南极洲只用于和平目的。

       McManus认为,确保南海和平的关键是像在南极地区一样,冻结领土主张和声索活动。

       Tai, Pearre和Kao也同意应该冻结领土主张,禁止军事活动。但他们认为,北极地区的较少僵化的政治模式能够更好的适应南海问题。

    “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优点和缺点,”他们写道。北极的“软法”模式“为解决紧迫问题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途径,”而南极的“硬法”模式则是一个更为坚定的承诺,但在各方之间达成协议是困难和缓慢的。他们表示,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应当鼓励相邻国家之间进行合作活动,特别是在尚未建立合作机制的情况下。”

       2013年,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的一位高级研究员Ian Storey表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有很多需要向北极管理学习。但首先,中国必须愿意使其领土要求符合现有的国际公约,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

       中国是否会合作尚不明朗。目前,国际联合国法庭正在处理菲律宾的提请,以确定是否在中国南海存在有争议的岛屿,或只是岩石。这个决定将会对后续的领土争端的影响很大,因为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指导下,国家海洋领土自然延伸出的土地包括岛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拒绝应诉。

       但麻省理工学院的调解专家Lawrence Susskind认为,要真正解决争端,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了解背后的问题。

       他说:“我不认为北极和南极的宣言和公约有意义”。“我们需要考虑各种非正式会议,可能会使相关的国家和利益相关者包含在内”,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关于、行业领导者或科学家,应该问他们什么是重要的,并通过非正式会议和秘密会议等共同解决问题。

       Susskind说,南海问题与其向北极和南极找答案,还不如说是各国为了控制中国南海而采取各自的方法缓和关系。

作者简介:Grace Chua,马萨诸塞州自由撰稿人、编辑。



编译:曹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