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联邦联邦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南北极科研所高纬度北极探险队队长弗拉基米尔﹒索科洛夫对塔斯社记者透露,俄罗斯学者发现了在“《巴拉诺夫角》冰上基地”科研常设基地上空臭氧浓度急剧下降的现象。他说,“临时地把臭氧浓度的急剧下降称为臭氧层空洞,俄罗斯学者从2011年起就对此进行了首次阐释。2月27日确定臭氧的最低含量为2.989/每平方米,或为140ppm”,而大气中正常的臭氧含量为350—380ppm, 而当它下降低于临阈值220 ppm时,通常可以说,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臭氧层空洞形成的机理

       正如冰上基地研究项目协调人、科研所主任研究员亚历山大•巴拉诺夫向塔斯社进行的说明,从2月13日至3月28日间,巴拉诺夫角探险队过冬成员中的学者们向大气中发射了16个臭氧探测气球,并查明,2月27日巴拉诺夫角冰上基地上空臭氧含量是最低的。马克什塔斯说,“这时巴拉诺夫角上空正是极涡中心,那里臭氧被破坏程度最强烈”。学者描绘出臭氧层变薄的机理是,这需要低气温,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氯纶凝结。“2月27日在15——20千米高度的涡旋中心分布着臭氧层浓度最大量,气温为摄氏零下80度。然后,涡旋中心移位,巴拉诺夫角上空的臭氧浓度到3月1日恢复正常”,他解释道。

       由于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德国)研究人员对极涡异常发展的预测,俄罗斯研究人员决定正是在2——3月份进行臭氧探测。“根据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学者提供的数据,从2015年12月份开始极涡异常发展,并以此为极地平流层温度下降为前提,形成了能引起2016年冬春期间北极上空臭氧层实际消耗的环境”,马克什塔斯指出。

       极涡是极地地区周围强烈平流层气流区域,阻碍着相对温暖和富有臭氧空气从中纬度地区向极地的流动。极涡首次在北极上空被发现是在2011年的冬天和春天,当时从俄罗斯的“北极——38度”飘浮站上首次确定了历史上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存在。“当时臭氧层变薄的区域覆盖着大片空间。详细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大约过了半年后,我们才可以说,2011年或2016年臭氧层空洞的区域变化更加异常”,马克什塔斯解释道。观察结果表明,北极臭氧总体含量表现出局部最小值是存在的,以前分别在1996年、2000年和2005年出现过。科研所通过对北极观象点环极网获得的高空气象观察资料进行分析表明,这种事件可能加快的趋势明显。

臭氧层空洞的危险性

    “臭氧层主要作用是吸收紫外线辐射。臭氧层变薄对人体健康是有害的,特别是这可能引起皮肤癌症”,马克什塔斯指出。2、3月份中的臭氧层空洞对于在北极站工作的学者来说并不太危险,因为这时在高纬度地区极夜刚刚结束,阳光照射的强度不高。

研究发展

       现在有20多个国家的学者,包括俄罗斯的学者,从2016年1月起在25个观测站在MATCH国际项目框架内对北极的臭氧层进行监视,其中四个观测站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位于北纬70度以上,其中一个观测站在俄罗斯,这就是巴拉诺夫角冰上基地。用马克什塔斯的话说,有关从卫星上获得的臭氧层状态信息也在分析和观测预测中得以利用,但“它们有很大的缺欠”。

       存在于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实际上涵盖整个大陆。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有史以来第二次被发现,而第一次是在2011年。在臭氧层变薄的众多原因中,学者们认为保留在大气中的氟利昂和氯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是主要的。

    “《巴拉诺夫角》冰上基地”科研站1980年建于北地群岛(历史上被称为尼古拉二世皇帝地)的布尔什维克岛上。1996年,基地被弃之不用。2013年夏,“北极—40度”漂浮站的探险队成员们又重新恢复使用,从2014年起,在基地上开始进行科学研究计划,范围涵盖着从北冰洋底到大气上层的所有区域。

       亚历山大﹒马克什塔斯是俄罗斯在“地理学”知识领域发表著述、摘引率和赫希索引数量上最能产的学者之一。

编译:梅春才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