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已经严重影响了北极地区。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在2015年北极融冰季节结束时声称,北极冰盖的覆盖范围下降到有记录以来的第四低点。同年,北极冰层以每十年13.4%的速度减少。         2015年12月,海冰面积平均为1230万平方公里。数据清楚地显示北极冰层正在快速融化。北极冰层的融化导致了经济机会的增加,原材料的增多,能源扩张以及新海上航线的使用,因此,北极地区显然已经变得非常重要。2009年巴伦支海欧洲北极理事会(Arcticcouncil)发布的“北极海运评估报告”(Arctic Marine Shipping Assessment)称,定期极地运输将于2040年开始。200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就已经估计,北极地区蕴藏着超过900亿桶的石油,1669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约440亿桶的天然气液体,其中84%的天然气液体可能储存在近海地区。鉴于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从战略和经济价值考虑中国对北极地区充满兴趣,这也不足为奇。

       2013年,习近平主席使用了一个受欢迎的标语“中国梦”,从世界意义上说,“中国梦”意味着改变由西方国家塑造的全球格局。“中国梦”的实现,展现了民族复兴和构建新的全球格局的愿景。随后,2015年中国开始了“一带一路”(OBOR)战略,其最终目的是重新定义全球格局。这也表明,中国正期待确立一个大国地位。在“中国梦”的框架内,中国将增加其对北极地区的关注度,这不足为奇。中国整体的外交政策中也有一些激励因素,使其将远北作为优先考虑的地区之一。此外,为了实现“大国地位”,中国必须维持其全球影响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变得多样化,并为开拓新领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5年初,当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访问北极地区时,五艘中国海军舰艇在阿拉斯加海岸附近的白令海航行。这对美国来说是一个信号,中国正试图成为北极地区的长期参与者。中国早已开始把自己称为“近北极国家”。如果2015年见证了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那么2016年将是中国逐渐进军北极的一年。本文探讨了中国在北极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利益。

北极的主要趋势

       中国还没有发表任何关于北极地区的白皮书,我们只有通过中国的外交活动来了解其在北极地区的政策和未来的企划。所有大国都对北极地区感兴趣。在此背景下,中国展现出其对该地区的兴趣也不足为奇。中国对北极地区感兴趣的三个主要原因是:预计能缩短从中国到欧洲的国际海上航线,矿产和油气资源,以及北极地区相关的环境问题。目前中国对北极地区的参与主要局限在科学研究领域。

       能量丰富的北极地区是由北极理事会管辖的。北极理事会成立于1996年,它作为一个政府间论坛,致力于促进北极国家就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的合作协调和互动。其八个成员国分别是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挪威、俄罗斯、瑞典和冰岛。

       2013年5月,在基律纳举行的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还有印度、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北极国家,因为其缺少超过北纬66.33’的北极领土。中国最北端是黑龙江省的漠河县,大约位于北纬52°22’。因此中国自称为“近北极国家”。中国政府把北极和南极作为极地事务共同处理。国家海洋局(SOA)是中国政府下设的处理极地事务的最高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为“正式观察员”之前,中国也在积极参与北极地区。1999年,一个北京的团队访问了北极。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特群岛建立了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这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科研平台。中国极地研究所(PRIC)是中国极地研究的主要机构。该研究所管理着四个极地研究站(南极三个,北极一个),以及破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北极的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航运是北欧机构和中国成员机构联合研究的核心议题。2013年6月,中国海洋大学和其他七个研究机构成为北极大学的准会员(associate members)。2013年12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所和北欧国家的六个机构以及中国的其他三个机构,在上海签署了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的合作协议,标志着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是开展北极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1993年中国收购了“雪龙号”,这是中国从乌克兰收购的第一艘破冰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核动力破冰船,是中国极地考察的物资补给与科学研究平台。中国与芬兰签订合同,正在建造新的破冰船,预计将于2016年投入使用。这表明中国对极地研究越来越感兴趣(破冰船受到中国国家海洋局的部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监督)。2012年9月,“雪龙号”完成了一次往返航行,包括在东北航线中,在冰岛停留进行学术和科学交流。“雪龙号”在1999年、2003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都成功地完成了航行任务,它已经在南极进行了17次考察。

北极地区地缘政治演变

      在冰开始融化之前,北极的地缘政治已初具规模。2009年,外交事务部长助理形容北极地区为“全球公域”,并说北极地区占据了一个“对全人类来说特殊的地位”。201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尹卓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来描述北极及其周边地区。

       以目前全球变暖的速度,北极很快将不再结冰了。北极地区有三条主要的航线: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中央航道。五个北极沿岸国家分别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和丹麦。其中俄罗斯声称罗蒙诺索夫海岭为其领土,如果其主张被接受,那么俄罗斯将拥有近一半的北极地区。此外,北极地区还有四个领土争端。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其能源运输依赖于海上航线。

       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于经马六甲海峡的油轮运输的入口石油和其他重要商品,并且马六甲海峡海盗猖獗,胡锦涛主席称之为“马六甲困境”。北极航线可以提供一种替代现有海上贸易航线的选择。东北和西北地区对中国非常重要,它使连接中国和欧洲的路程分别缩短了8000英里和15000英里。更不用说,西伯利亚北部海岸对中国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经此地向欧洲出口货物会更快速、更经济。

       中国大陆对石油和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北极可以满足中国未来的需求。2014年6月,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拟定的战略评估指出,北极地区作为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地以及运输化石燃料和其他商品的航道,从长远看来,该地区甚至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中东”,为中国提供一条新的生命线。显然,作为一个世界大国,获取北极地区的资源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扩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对于北极资源及管理方面进行的2011-2016年度五年评估,将有助于制定更佳的北极政策。

       在双边层面上,中国正在与北极国家开展积极的外交,如冰岛、格陵兰、丹麦、挪威和瑞典。同时中国也正努力避免与北极国家产生冲突,如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中国也开始与北极国家发展双边关系。与南中国海和东海不同,中国的北极政策将是务实的和温和的。中国一贯主张北极属于国际水域,相对于“北极”这个词,中国更支持其是“全球公域”。中国一直密切关注着沿海国家的北极政策,并试图获取其他国家的支持,来与之分担北极资源、公海和海底资源等“全球公域”的问题。

       有趣的是,2013年印度与中国一同成为“正式观察员”。自2008年以来,印度已经有了一个名为Himadri的北极考察站,并希望引进一艘极地考察船(破冰、研究和供应船)。印度的利益与中国不同,中国自信地宣称自己是“近北极国家”。尽管如此,但是最近印度正努力扩大其与北极沿海国家的外交关系。

       2014年,普拉纳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成为第一个访问挪威和芬兰的印度总统。在访问期间,他强调印度对北极地区的兴趣仅限于科技发展方面。2014年12月,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访问印度期间,就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VL)在石油勘探方面的参与问题进行了讨论。5月,作为国际联盟的一部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北极大陆架合作的国际协议。另一个俄罗斯的公司,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也表现出了与印度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在北极地区进行合作的兴趣。显然,印度已经开始明显地表现出其对北极地区的兴趣,并且正在努力地获取在北极地区的战略立足点。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亚洲大国正在积极扩展其各自的势力。现在说印度和中国是否会再次争夺资源还为时过早。中国为了科学和经济的目的,提倡和平利用北极地区。为了增加其自身的利益,频繁地向北极地区派遣船只,将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严峻的考验。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第三届北极圈论坛大会的中国国家会议上说:“事实表明,中国在北极事务方面是一个建设性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下一步,中国愿意并且能够为北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预测北极地区2016年的发展。中国今年很可能引进第二艘破冰船。因此,今年中国可能将对北极地区再次进行考察。

作者简介:Teshu Singh博士,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编译:李晓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