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俄的紧张局势蓄势已久,但继续加强双方在北极地区的合作仍是关键。

       4月24日是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第一个周年,值此之际,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取得的一些成就,其中包括去年十月创建的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the Arctic Coast Guard Forum)。包括美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北极国家将通过这一组织在搜寻、救援以及一些应急准备方面进行协作演习。

       鉴于最近俄罗斯和其邻国的紧张局势再度升级,北极地区安全协作的发展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俄罗斯攫取克里米亚以及武力侵入乌克兰东部的做法,使其最近在北极地区扩大军事力量的行为给人们一种不祥之感。非法吞并克里米亚也显示出俄罗斯为了自己的利益,挑战国际法并试图重新解释法律边界,这也引发了质疑:俄罗斯在其北极大陆架的主张问题上是否也会做同样的事。强大的俄罗斯推动了最近紧张的局势,北约似乎也已经从波罗的海地区蔓延到了北极。

北极地区能维持多久的和平状态?

       美国继加拿大之后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其不得不在这种紧张和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制定政策,以推动北极地区的利益最大化。北极理事会成立二十年,已经发展成为北极地区最著名的论坛,它是八个北极国家和六个原住民组织就北极地区安全、环境和其他共同关注的领域(不包括防御)进行合作的论坛,还有十二个国家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北极海岸警卫队论坛创建之前,其他卓越的成就包括:搜寻和救援(2011年)、油污预防与反应(2013年)方面的两个协定。除了协定或决定之外,北极理事会还更广泛地促进北极地区的合作,而不是竞争。

       尽管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局势非常紧张,但是轮值主席国美国已经采取了明智的、迄今有效的举措,来维持北极理事会在促进北极地区合作方面的能力。俄罗斯并没有因为其在欧洲国家的行为而被排斥在北极问题之外,这一立场表明北极问题远远超越了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问题。环境和安全;原住民社区的福祉;对气候变化程度及其未来影响的科学研究——所有这些领域的合作,不仅实现了利益共享,而且也可能是在具有挑战性的北极环境中行动的唯一方法。

       事实上,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除了自1996年北极理事会成立以来在组织中的合作之外,美国和俄罗斯几十年之前就已经在其他北极活动和协议方面进行合作。事实上,冷战期间美俄的关系缓和点之一就是北极事务。例如,在这段时期,尽管两国都在各自的北极领土上部署了军事力量,但是美国和俄罗斯都签署了关于保护北极熊的协议。

       考虑到人类所处的北极环境时,不管是原住民社区、商船船员还是军队或国土部队的人员,在北极地区的持续合作是最好的选择。北极是一个偏远的地区,进入非常困难,航行很危险,开发十分艰巨,因此合作要比竞争更有效。实际上,相对较少出现在北极地区的挑战,使合作显得非常必要。

       虽然美国及其北极邻国在该地区有一些重要的利益——庆祝原住民文化,能源资源和渔业利用,海上航线运输,北方航线保护——但也得承认,通过北极理事会和其他类似的合作机会,北极实现了美国与俄罗斯的开放对话。在某种背景下,能有一个安全的空间与俄罗斯进行洽谈,是罕见而有价值的。当一个国家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隔绝的时候,我们很难估计这个国家的意图。在北极地区一直维持着的外交和政治交互,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美国也承认,北极不是乌克兰。北极对俄罗斯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但除非俄罗斯北部海岸受到威胁,否则北极国家不会进入俄罗斯的境外。俄罗斯不必担心失去其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相反,它正通过参与北极的治理机构来施加影响力。迄今为止,俄罗斯已从北极现有的法律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受益,此时,俄罗斯也尽量避免打破该秩序。然而戏剧性的是北极的冰开始融化,从中长期看来,这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人们都认为在北极地区的“资源争夺”将很快发生。虽然海上航行仍然是危险的,碳氢化合物的存储仍然非常困难,开发利用也异常艰难,但是至少在一个方面即北极环境没有发生改变: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北极国家,仍然支持北极合作而不是竞争。

       虽然美国不能忽视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势力——尽管面临着经济挑战,俄罗斯在过去几年里仍然一直加强其在北极地区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从根本上质疑美国在北极理事会中与俄罗斯共事的做法,美国在可维持的、使双方乃至所有北极国家都受益的方面与俄罗斯保持合作。

       今年是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国的第二年,2017年将由芬兰继任。美国应该在北极的机构中继续实行与俄罗斯的接触政策,这不仅是最好的而且也是唯一可以继续加强北极合作和保持北极安全的方法。依此做法,美国和俄罗斯将继续进行开放对话,如果其他地方的紧张局势升级以及北极地区的国际利益增长,该做法的重要性只会愈加明显。


编译:李晓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