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荷兰的Willem Barentsz,到丹麦的Vitus Bering,再到英国的William Baffin,众多北极海洋和海岸都是以欧洲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他们都是受到贸易和财富的诱惑才北上的。紧跟着他们而来的是皮草商人、捕鲸者、淘金者等其他各类商人,这类活动给北方原住民造成了压迫,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就包括面临灭绝的北海牛。

       北极再次吸引了欧洲人北上,这次的原因跟之前也几乎相同。这次,国际法规则比以前更加深刻地植根于北极,北极居民做好了更充足的准备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但是“南方人”的利益势力在北极仍有很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在贸易政策和规定方面(比如贸易限制在产品密封方面造成的影响)。欧盟作为一个统一的集团,与北极有很多交集,如果它能将自己的利益与北极居民的利益及北极的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那它可能将会成为在北极的一股永久力量。同样它也有可能使本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北极变得更加不稳定。

       我们不确定新一轮的欧盟会谈会讨论些什么,因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公众讨论会谈的内容,而上一次的评论也是在去年夏天了。世界野生动物基金(WWF)在当时也参与了细节的讨论。以下是我们希望在这周的会谈中能够看到的内容:

 支持北极科学关注于特定的政策研究。欧盟应该在应用科学领域进行投资,优先建立北极生态系统的基准线,熟悉并预测北极的变化。在环境快速变化,能源生产从柴油、重燃油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条件下,调查北极渔业的可持续性。

 支持泛北极保护网包括支持生态重要区域,该区域的划分主要是基于其对气候变化的恢复能力以及对北极社区和物种的持续重要性。这种支持应该包括科学的输入,以鉴别和描述那些区域,以及他们的生态地位、功能和动态。它还应该包括对进一步研究、应用研究、建立和管理进行资金扶持。欧盟应该为保护区提供政治支持,尤其是在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外的区域。

 完善关于使用和交易野生动物产品的欧盟政策,这些产品都是北极原住民可持续的、自给自足的产品。欧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告知欧洲人民哪些野生动物产品来自北极。这可能包括对可持续收获产品认证计划的选择。

 支持非传统的社会经济模式(不集中于采掘工业)。经济多样化的计划应该扩大到为北方居民提供世代的利益。这个计划只能通过北极地区内外广泛的合作来达成,包括欧洲各国、各组织和企业。

 积极支持与北极相关的全球进程。这包括继续采取措施,保持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5℃;大力支持国际气象组织(IMO)发布的《极地海域航运经营国际法规》(International Code for Shipping Operating in Polar Waters)中第2步提到的环保措施;北极的相关工作要在《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框架下进行;北极保护区要在《奥斯陆巴黎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公约》(OSPAR)的框架下划定;在联合国有关生物多样性和国家管辖权范围外的海洋保护区磋商中,占据稳固地位;完善北极渔业的预防性措施,包括在北极中心地区与入北极沿海国一起,暂停商业性捕鱼行为。

 保证在北极运营的欧盟企业不仅要遵守欧盟、国际和国家相关规定,还要遵守北极特定的环境科技标准、最优方法、指导方针以及监管要求,这些都是为了解决海洋噪声、石油泄漏、污染严重、碳浓度高、渔业等问题。

 如今,与几百年前相比,欧盟各国人民在探索北极的潜力上更具备伦理性和可持续性。与仅仅将名字留在地图上相反,他们可以为北极环境以及北极居民提供长期支持。

作者简介:Alexander Shestakov,世界野生动物基金全球北极项目的负责人。


编译:张雅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