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号,来自175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齐聚纽约,共同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历史上还未曾有过一项国际条约,能够在同一天里保障如此众多签署国的利益。在巴黎会议上提交的国家气候承诺数量史无前例,这进一步表现出支持该项协定的热潮。这是第一次,包括主要排放国在内,几乎所有国家都承诺会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尤其是北极地区,这次峰会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支持《巴黎协定》合作精神的能力以及如何实现已经制定的远大目标。

       在加强减排、增强适应性,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和抗击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国际气候合作方面,《巴黎协定》提供了一个灵活而通用的框架。该项协定没有具体规定某一个国家的目标,相反,它形成了一个自定义承诺,这个承诺会在周期基础上不断检查更新。该框架是建立在一个前提基础上的,即随着各国逐渐增加他们的承诺,在新地区的广泛参与将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除此之外,去年12月取得了一项令人意想不到的突破,各国政府同意进一步强化长期全球气温目标,这意味着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将低于2℃,各国政府应该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以内。检验这项协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这种国家驱动方法是否为减少排放提供了充足而积极的动力,以保证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目标设定的范围内。

       尽管《巴黎协定》并没有明确地指向北极地区,但是它给该地区带来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其他地区。北极是气候变化最明显的地区;它的平均气温增速是其他地区的两倍,部分地方的气温变化更为剧烈。即使是轻微的气温上升也会破坏该地区的自然系统(比如格陵兰的冰盖和永久冻土),这不仅会影响该地区,还有可能会影响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巴黎协定》中的部分条款将会特别针对北极的政策和经济发展,尤其是化石燃料的提炼、短期气候驱动因子造成的污染以及气候适应。

       巴黎会议发送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经济发展需要快速向低碳型经济转型。该项协定中具体的气温目标推动了各国开始计算目前还能够使用的化石燃料储量,同时确保气温上升幅度低于危险临界值。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最近的一份报告称,要想保持气温上升幅度低于2℃,碳排放量在2011-2050年间必须少于1万亿吨;如果上升幅度低于1.5℃,碳排放量就必须少于5000亿吨。即使除去尚未发现和租用的资源,当前可以提供给煤炭、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化石燃料储备已经包含了2,7950亿吨二氧化碳。结果是,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绝大部分的资源储备将不会得到开发利用。

       尽管这道简单的数学题可能不会马上在所有国家中引起政治回应,但这将影响投资者们的决定,他们正在考虑高成本化石燃料投资的长期前景,尤其是在最具有挑战性的生态环境中。在过去几年中,越来越多的大型能源公司从北极撤离,原因是化石燃料的提炼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投资性价比并不高。这份超出预想的气候协定以及快速减少的碳排放预算增加了人们的争论,质疑这些投资的经济依据。

       从化石燃料向其他能源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这进一步打破了通过石油气收益发展经济的愿景,而这种愿景是美国地质调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在2008年预测了北极资源的储量后提出的。这种影响已经表现在格陵兰官员的忧虑中,他们担心《巴黎协定》中的约束条件会限制他们开采化石燃料的能力。

       虽然事实是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巴黎会议召开前提交了本国的气候承诺,但是所有减排行动的总量还达不到设定的减排总量,而科学家们认为这些减排总量是改变危险气候变化局面的必要条件。其结果是,政府不会单纯的全力落实他们提出的政策,而是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在减排行动上寻找机会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

       针对短期气候驱动因子减排的合作政策有助于减少额外的排放量。考虑到黑碳极有可能加速冰雪覆盖区的融化,类似的政策尤其与北极相关。自2009年以来,北极理事会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是开展科研活动,研究短期气候因子污染在该地区带来的影响,之后是通过提出北极国家可以制定的政策措施。即使这样,针对2011年北极各国环境部长最先提出的宏伟政策的实施,北极理事会也不能确保成员间会一致同意。美国担任北极理事会轮值主席期间,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气候变化问题,它将会以巴黎峰会为契机,通过加强地区行动,解决黑碳和短期气候因子排放问题,进一步提升理事会在该项政策区域中的地位。

       毫无疑问,北极将会继续面临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在该背景下,整个北极极地附近的参与性适应规划就显得比任何时候都重要。在巴黎峰会举办之前,联合国主要是通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来解决适应性问题。然而,鉴于与适应性相关的义务更加一致地适用于所有国家,《巴黎协定》往往会模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

     《巴黎气候协定》需要所有国家提供周期性的“适应性沟通”,包括更新国家重点、正在推进的政策,呼吁所有国家确保这些适应性政策适应于各个国家且更具参与性,并考虑到本土知识。这些义务给北极国家创造了一个机会,考虑北极理事会如何开展协同合作,以促进该地区的良好实践,在地区层面,而不是国家层面,来加强对气候政策的思考。

     《巴黎协定》可能并没有明确地指向北极,但是它可能是该地区在环境政策和经济发展上最重要的国际性条约。尽管该项协定在低碳发展和气候适应的基础上明确地开辟了一条路径,但是实现这个愿景将主要取决于国家意愿以及个人如何改变他们的政策和行动。域内外的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对该愿景的接受程度将对本地区和人民产生极大的影响。

作者简介:Sébastien Duyck系拉普兰大学(University of Lapland)北极中心客座研究员,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世界贸易学院研究员。出于对北极管理和气候变化的兴趣,自2008年起,Duyck开始参与气候变化协商。


编译:张雅茹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