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赵 宁)日前,随着俄罗斯“拉夫任捷耶夫院士”号远洋科考船驶入俄罗斯北极港口城市季克西,标志着中俄首次北极联合科考航次圆满结束。
据悉,为深入开展北极科考与研究,执行中俄关于在北冰洋海域开展合作研究的协议,在国家海洋局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共同努力和极地专项的支持下,由中俄两国31名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其中中方队员11名)对北冰洋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内楚科奇海和东西伯利亚海进行综合调查。同时,此次考察也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实施“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的一次北极考察活动。
中俄北极联合科考队自8月19日从俄罗斯勘察加半岛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口出发,在随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双方科学家克服了海冰和仪器设备故障等不利因素,最终完成海洋地质取样作业43站,海洋水文剖面观测37站,海洋光学观测40站,海洋化学采水及过滤作业43站,抛弃式温度剖面和温盐剖面观测共33次,海洋底栖生物调查36站,海洋微微型浮游生物调查43站,累计完成超过720小时的走航温室气体观测和气溶胶采样,超额完成了预定科考任务。
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石学法表示,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进入俄罗斯所属的北冰洋海域进行包括海洋地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及大气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考察,弥补了我国历次北极考察区域的不足,将使我国对北冰洋海洋环境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系统。本航次的成功开展标志着中俄两国在北极海洋领域的合作取得历史性突破。
据俄方首席科学家、俄科学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教授阿纳托利·阿斯塔霍夫介绍,北极地区的科学意义首先在于其对气候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中俄科学家对北极的气候变化都非常关注,开展了大量工作,双方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研究。
此次调查结束后,中俄双方科学家还举行了航次总结会,双方首席科学家和调查队员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双方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考察研究,力争取得高水平成果,建议今后继续加强两国在北极领域的考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