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71208004910.png 

在欣欣然接受了桑加尔人民的热情款待以后,我们勘察团就继续乘着船,向着勒拿河的下游出发了。第一天晚上是在塔阿思图木斯村进行宿营的,这个村子因为是废矿区,所以当地居民基本上都搬走了,1958年在村子周边地区1800米深的钻架发现蕴藏天然气之后,当地人口曾一度增加了500多人,但在鼎盛之后却也逐渐走向没落。萨哈共和国的这个村子却是人才辈出,是很多著名的诗人和文学作家,像大家所熟知的弗拉基米尔·比道洛浦、安德烈·克里保夏普克、洛奇洛浦等都是出于此地。

我们是在当地居民每年夏天回乡所住的原木房中宿营的,在听到我们勘察团即将到达塔阿思图木斯村的消息后,周边几个村子里的居民都穿上传统祭祀服饰,集聚在塔阿思图木斯村等待我们。在我们到达的时候,他们还以篝火表演来迎接我们。篝火表演是雅库特人的传统仪式之一,表达了对过去一年美好生活的感谢,以及向神明祈求未来一年的生活更加安逸顺利,也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欢迎。在这种宗教仪式里,同时也是表达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在大自然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希望重新树立自然和人类的关系。“阿尔克斯”他们一边吟诵着“阿尔克斯”的祝福,一边向我们提供了通过发酵而制成的“格瓦斯”饮料和煎饼。

微信图片_20171208004924.png

篝火表演结束后,就开始进行雅库特人传统仪式中的另一个叫“萨拉玛”的仪式。我们勘察团的成员每个人要求在马鬃编织的绳索上系上形形色色的小蝴蝶结,据说只要在这上面系上蝴蝶结,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萨拉玛”是雅库特人夏季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仪式,是向上天和神明祈求自己愿望最重要的一种表达仪式。

举行萨拉玛的地方建筑外形近似于韩国的城隍庙,但是要说萨拉玛把细绳所圈绕的地方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之地,这就和韩国的苏涂(三韩时期,祭天神的地方)相近了。由五色的细绳缠绕,并加之以马鬃毛所圈进之地,不论任何时候都是不可侵犯或是肃杀的,萨拉玛最重要的意义是驱除恶鬼和厄运,所以在当地万物复苏的时节里,是至少要举行两次的。塔阿思图木斯村和周边的居民希望通过举行萨拉玛来为我们勘察团所借宿的原木房周边驱除厄运,祈求神明保佑。篝火仪式结束以后,祭祀的食物一部分上供给了神明,另一部分分给在场的人吃了,由于食物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吃的很饱,并且可能得益于神明的辅佑,我们在勒拿河中也捉到了不少的鱼、鸭子,以及一些野生的果子,我们用这些果子制成果酱,并且配有伏特加和格瓦斯,在北极圈这个极寒的村子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微信图片_20171208004928.png

第二天早上我们早早起床,辞别了塔阿思图木斯村,朝着勒拿河下游的40个无人岛出发了。在无人岛上我们选择了露营,在那里欣赏到北极美丽的晚霞和神奇的极昼景观,并且还漫步在茫茫细软的河滩上,尽享了舒适的闲暇时光。并且,作为一群异乡人,我们还模仿了先前时候雅库特人和埃文克人在勒拿河边垂钓的做法,捕到了很多鲜美的鱼,我们把这些野生的鱼做成辣鱼汤,或者是把嫩鱼肉用刀片下来,放到油里,轻轻烹饪至金黄色,又或者是用炭火烤着吃。虽然勒拿河的鱼小刺很多,但是那鲜美鱼肉片的味道至今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之中。

我们在无人岛期间由于风太大,所以船舶无法起航,勘察团在勘探勒拿河的前一天在东北联邦大学接受了俄罗斯紧急财团救助厅的成员培训,培训内容就是包括在勒拿河所可能发生的一些紧急情况的应对措施,像是浪潮太大或是翻船,以及船舶遇难等。我们一行的船长在勒拿河勘探期间一直保持着每天两次通过GPS向财团厅报告我们所处的位置,所以当时船长就及时通过史普尼克号(1957年苏联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所连接的电话向他们报告了在无人岛所遭遇的情况,对方也通过俄罗斯财团安全系统及时地对我们提供了帮助,在这里表示深切地感谢。当时和我们的船一样,在勒拿河对面所停泊的散装货轮和货船也都在等待指令出发。

微信图片_20171208004932.png

大约是过了十个小时,我们在晚上10点30分得到了可以出发的指示。整晚都在等待的船舶在一处岸边停靠着,这个地方就是北纬66度北极圈地区的界标所在之地在这只剩下标示牌的江边,船长祈祷着我们的航行能够安全结束,船长站在岸边巨大的岩石上做着跟韩国相类似的祭祀祈求仪式,把一部分祭祀食物扔到了勒拿河中,这一点和韩国祭祀中“诱导”类似,这种满-通古斯语族所进行的仪式大约是史前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我们在河边散了一会儿步以后,就向着埃文克人聚居地——日甘斯克出发了。在微薄的雾气中,沿着勒拿河行驶,不久之后就看见了远处日甘斯克的标示牌日甘斯克位于北纬66°33′,是属于北极圈内的村子。日甘斯克的面积比韩国稍大一些,有14万km²,勒拿河穿过日甘斯克的中心,东面是上扬斯克山脉广袤的森林,西临雅库特大平原。日甘斯克区中心日甘斯克村的人民主要是靠捕猎北极狐狸、黑貂、鲟鱼、鲑鱼、西伯利亚鳟鱼、鲫鱼、星鳗鱼等为生。“日甘斯克”这个来源于埃文克语,意思是“在江的下游地区生活的人们”,日甘斯克区的财政预算基本上都是由萨哈共和国所提供的。

微信图片_20171208004936.png

1965年开始俄罗斯的哥萨克人在日甘斯克的周边开始建立殖民地,并作为筹集毛皮和黑貂的要地,并且也作为前往北极地区和极东地区探险的据点一直发展到今天。1720年大约有500名通古斯语族人在这里定居,1917年之前这里一直是作为俄罗斯流放之地中的最严酷地方而被人们熟知,流放到此地的犯人根本没有居所,并且有整整8个月的严寒冬季,这期间都要在零下50℃的酷寒中生存,在之前,从俄罗斯邮寄的物品要经过4个月的时间才能运送到当地。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这一地区才慢慢发展起来,并建设成了今日我们所看到的样子,码头、飞机场都建成了,驯鹿饲养和毛皮产业也开始发展起来,除了狩猎和渔业之外,畜牧业也开始发展。

现在埃文克人中有50%以上生活在日甘斯克,这边还流传着很久以前脱离了自己宗教(俄罗斯政教)的巫女“阿拉格裴娜”的传说。根据18世纪所著的神话集,在日甘斯克定居的俄罗斯人和通古斯族人都害怕魔法师和恐怖的“阿拉格裴娜”巫女,但是关于这个巫女的真实写照早就淹没在了时空混合的传说之中,今日所流传的版本是由作家阿帕尼西·雅库普莱比奇·乌帕罗普斯奇再创作的。乌帕罗普斯奇是生于俄罗斯人和雅库特人所结合的家庭中,所以从小就接受两种文化的教育,19世纪中叶,乌帕罗普斯奇在他的作品中详细的记述了“阿拉格裴娜”的传说,据记载,巫女所喜爱的人就会拥有幸福,所讨厌的人就会遭遇不幸,时至今日,日甘斯克的巨大岩石上刻有“阿拉格裴娜”巫女的画像。

  从日甘斯克出发沿着勒拿河向北行驶约90km就到了一个埃文克人聚集的村子——克斯塔特阿姆。这个村子的人口大约有400人,主要从事的经济活动有驯鹿养殖、狩猎和渔业,年轻的男人们都为了饲养驯鹿去了被雪覆盖的苔原地带去了,村子里只剩了女人、小孩和聋哑人,等到克斯塔特阿姆下雪覆盖了地面以后,男人们就会回来了。

  村子里的居民对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很热情,虽然是个很小的村子但是却能有互联网,并且还有发电机可以使用,这里虽然一般都是靠太阳能来发电,但是在用电高峰时期还得借助于发电机。

克斯塔特阿姆是苔原和针叶林的交界地带,一般会在短短的夏季时节,一些植物才会生长出来,因为克斯塔特阿姆村处于永久冻土层之上,所以所有的建筑都会离地面40cm以上,他们会打牢牢地桩,并留出来一些洞窟,这些洞窟就是克斯塔特阿姆人的冰箱,等到盛夏时节他们会把洞窟挖到冻土层,里面会存放驯鹿的一些饲养食物。

我们勘察团在这个期间深深地感受到了克斯塔特阿姆人民的热情,他们虽然生活在极寒的西伯利亚北极圈内,但是他们的心却并没有被“冻住”,他们就像是邻居一样,使我们倍感亲切。冬季时节太阳都不会升起,在零下50℃生活的人民,和韩国人一样,皮肤很白,这可能就是缘分吧。

 

作者简介:金先来韩国外国语大学,俄罗斯研究所,研究教授。

编译:刘凡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