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随着全球对北极的关注度的持续升温,中国、日本和韩国迅速明确了它们在北极地区的利益。

       本周,中国、日本以及韩国的北极代表团就未来在环北极地区政策合作问题进行了首轮三方会谈。

       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马新民、日本外务省北极担当大使白石和子(Kazuko Shiraishi)以及韩国外交部北极事务特使金灿宇(Kim Chan-Woo)出席本次首尔会谈。此次会谈是去年11月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于韩国首都进行对话后的实际成果之一。当时三国共同发表了“关于东北亚和平与合作的联合宣言”,承诺适时保持三国政府间的高级对话。

       尽管近年来,这三个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存在重大差异,特别是在涉及到海洋安全的条款上,然而在北极问题上,三国有着众多共同点。2013年,三国都获得北极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的身份。自那时起,三国都在寻求扩宽和加深他们在北极的利益,奉行的外交政策主要为科学外交。

       科学外交习惯上指各当事国通过科学项目合作获取利益以处理政治分歧。通常情况下,此外交手段是由次级政府或者“第二轨道”(Track II)会议和组织进行运作的。鉴于北极圈和北极前沿活动的发展,远北区对此已经不再陌生了。中国也是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理事国,参与每年一届的中国-北欧北极研究合作研讨会,其下一次会议将于今年6月在芬兰罗瓦涅米(Rovaniemi)举办。

       然而,此次三边会谈寻求的北极地区的科学合作是基于政府(也就是“第一轨道”)层面上的。本周,三国的会谈取得初步成效,成功建立了利于未来对话的坚固平台。除此之外,三国代表团同意探索特定的研究领域,并提及北极在国际关系和经济上日益明显的作用。

       毋庸置疑,科学研究已经成为了未来北极合作最有前景的方面,在此领域发展联合项目更是首选。此次会谈还决定将此次会谈所探讨的内容通报至北极理事会,同时确定第二轮会谈的与会地点为日本。

       2013年以来,三国就已经对与北极参与国就气候变化和其他问题的联合研究表示了兴趣。这些东北亚的国家也谙知该区域新兴的经济价值,如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北极航道的使用可以加速船舶业的发展。

       日本和韩国就北极问题发布了政府间的政策文件,中国将紧随其后。随着北极地区日益成为全球利益的关注点,东北亚国家更需要明确和区分好他们在北极的利益。

       这一点可以从北极理事会12个观察员国的现状中看出。不可避免的是,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或组织申请成为观察员国。欧盟将会是最有希望的一个,它于本周发布了已升级的北极“联合通讯设备”。如果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能在理事会稳固观察员国的位置,那么这对东北亚代表团将产生不小的压力。

作者简介:Marc Lanteigne系奥斯陆挪威国际事务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


编译:伍芳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