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经制定了北极地区“极地丝绸之路”计划,这引发了专家们所说的控制北极地区的慢动作竞赛,因为气候变化使得航运线路拓展至世界上的极地地区。
中国并不与北极地区接壤,但却是政府间机构——北极理事会的13个观察员国家之一。本周五,中国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呼吁加强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和航运线路方面的国际合作。
这份白皮书的发表凸显了中国在一个基本上被认为是最后一片尚待开发的地区不断增长的地缘政治野心。中国希望成为北极地区重要参与国的愿望是中国在过去几年里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才基本显现的。习近平主席2014年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时首次将中国称为即将崛起的“极地强国”。
北极冰盖的融化已经令俄罗斯北部所谓的北方海航道得以开放。从中国北方经由苏伊士运河航行到荷兰鹿特丹,走最常用的航线需要48天时间,而走北方海航道则要快得多。
虽然在北方航道上航行仍需要有破冰船护航,这限制了其商业潜力,但是,一艘俄罗斯油轮去年从挪威出发前往韩国,首次没有使用破冰船护航,这次航程历时19天。
北极地区拥有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和矿物资源,储藏虽不明确,但却同样具有价值。美国地质勘探局的资料显示,北极地区拥有世界上大约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储量。
“中国对北极地区非常感兴趣,其目标是要获得连接其市场和资源的未来贸易航线。他们考虑的要比我们长远的多。”挪威咨询公司Akvaplan Niva的北极与中国问题专家Rune Rautio说道。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地缘政治学教授克劳斯·多兹(Klaus Dodds)表示,中国的这一政策强调了其所持的观点,即北极地区的未来不只掌控于与该地区接壤的国家之手。他把这份白皮书形容为“一系列明确的声明,声明我们就在北极地区,我们将留在北极地区,我们希望我们的权利得到尊重,而我们也会尊重北极地区国家和当地人民的利益”。
因此,随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野心越来越大,中国加强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加拿大、丹麦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也同样野心勃勃,这些国家在北极地区的领土诉求和地缘政治利益相互交织。中国已与北欧五国的研究机构在上海建立了北极联合研究中心,并与澳大利亚签署了勘探合作协议。
但是,专家指出,北极地区的勘探既有科学层面的问题,也有政治层面的问题,这就如同东海的海底地貌命名是受到领土争端的驱使一样。
资源丰富的格陵兰岛是令人特别在意的目标,格陵兰岛正在渐渐脱离丹麦统治。一家中国采矿公司在格陵兰岛购买到了采矿权,但是在那里购买一个废弃的海军基地的交易却因为丹麦担心其安全问题而失败了。
美国空军学院教授Terrence Haverluk说:“中国正在积极寻求与格陵兰岛建立密切的关系,因为格陵兰岛拥有稀土金属资源并且可以享有北极地区港口权利。”
同时,冰盖融化不仅可以令航线开放,还可以使军事潜艇从北极地区的海军基地进入斯堪的纳维亚国家。
极地丝绸之路属于广义上的“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的投资驱动力重点是两条丝绸之路沿线上的以促进贸易为目的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两条丝绸之路的其中一条是从中国到欧洲的古老的丝绸之路,另一条是将中国连接到东南亚和东非的海上丝绸之路。
中远海运的“永胜”轮于2013年成为中国第一艘驶过北方航道的中国货轮,去年夏天又有六艘中国船舶航行了东北航道。中国的一艘研究船去年完成了在加拿大北部的西北航道的首航,这比从纽约经由巴拿马运河到上海所航行的传统航线减少了七天时间。
国家新闻社新华社庆祝称,这次成功的航行“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海上新通道”。然而,这一报道却在加拿大引起了波澜,因为加拿大官员说,此次航行许可的是开展科学研究的航行。
翻译:鲁明